|
技术发明奖高校继续保持绝对优势
2011年仅有的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全部由高校获得。由此可见,高校具有原始创新的能力,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从打电话、发短信到上网、看电视,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但由于频谱资源制约,移动通信面临扩容增速这一世界性难题。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教授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攻克这一世界难题,成为中国移动通信4G的“筑路人”。
尤肖虎,堪称中国移动通信发展的亲历者。从实现零的突破开始,历经2G时代的全面落后、被动模仿,3G时代的苦苦追赶、缩小差距,到4G时代实现和发达国家齐头并进、局部领先,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终于站在了世界前沿。“国际上目前关于4G的所有技术和标准的提案中,中国提案占20%,其中包含的核心知识产权占10%,中国对4G已经有了重要的发言权。”尤肖虎自豪地说。
清华大学副校长、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邱勇教授,潜心研究OLED这种有机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发光的显示技术,OLED显示屏还成功用在“神七”舱外航天服上。
OLED技术的研发始于1996年。在清华大学OLED项目组的基础上,2001年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十余年来,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司通过建立新型学科交叉团队,打造校企联合的新型创新体系,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无缝对接,取得了多项核心技术突破,部分关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依靠自主创新在国内率先实现了OLED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实现了OLED产业的“中国创造”。
邱勇把导师宋心琦教授的一段赠言视为精神动力:“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识时务而不媚,遇艰难而不堕其志。学有所用,乐无涯矣。”
周静介绍,自2000年国家科技奖励体制改革以来,全国共产生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3项,高校占12项(其中通用项目7项,专用项目5项)。高校获得的1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8项是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其中通用项目4项,专用项目4项)。这体现了高校科学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说明高校在我国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相当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统计,近些年,高校发明专利的数量不断攀升。2010年,高校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48294件,较2009年增长27.2%。高校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19036件,较2009年增长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