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年获最高奖 技术发明奖摘桂冠
国家科学技术奖高校再创佳绩
顶天立地的高校科技,在国家三大奖取得了骄人成绩。
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三大奖,全国高校共获得214项,占总数的72.5%,比去年又增加了一个百分点。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57项,占总数的53.2%。
中科院谢家麟院士与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获国家最高奖。这是高校连续四年获得这一殊荣。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高校折桂。两个一等奖项目分别由东南大学尤肖虎教授和清华大学邱勇教授获得。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两项一等奖项目,分别由中南大学赵中伟教授和第四军医大学熊利泽教授获得。
高校连续四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每年不超过两名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
2008年以来,均有来自高校的科学家摘取这项桂冠。201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来自清华大学。之前,北京大学徐光宪院士、复旦大学谷超豪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王振义院士均榜上有名。
作为化学家,他的科研成果使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生产应用大国;作为教育家,他撰写的重要教材哺育了中国几代化学工作者。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光宪教授。
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谷超豪八十余载的人生历程,奋斗不止、奉献不息,硕果累累。正如素来喜爱古典诗词的他所写,“数苑从来思不停,穿云驰车亦有成”。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院士,被誉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医学斗士。他打破了白血病不可治疗的神话,以诱导分化疗法开创了人类癌症治疗史上的新纪元。
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人们对他并不陌生。作为科学家,吴良镛创建人居环境科学,成为中国城乡建设的基础理论,为世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指引;作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成功开展实践范例,建言政府决策,推进了我国城乡建设的科学发展;作为建筑教育家,吴良镛培养了一批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引领学科发展,奠定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国际先进地位。
吴良镛早年投身抗战,目睹国破家亡,立志家园重建,秉持“谋万家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营国”的事业精神,毕生致力于祖国的城乡建设。在65年学术生涯中,吴良镛创建一门学说,致力一生实践,成为一代大师。他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为中国以及世界人居环境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静表示,从高校连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骄人成绩可以看出高校科研成果所呈现的高显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