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着力加强教育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青海教育事业发展要上层次、提质量,必须集中力量破解发展难题,着力加强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等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教育整体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一是大力普及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公办民办并举,大幅增加政府投入,制定实施扶持政策,大力鼓励和引导民办力量进入学前教育领域。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山区、牧区学前教育巡回走教模式,在大通、乐都、贵德、海晏等15个县开办899个巡回走教点的基础上,在全省构建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导、以走教点为补充、全面普及的学前教育办学体系。研究解决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幼儿园编制标准,根据需要核定公办幼儿园编制,切实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通过不懈努力,力争到2015年我省学前教育走在西部前列。二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规模和比例,探索适合青海实际的高中办学模式,推进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特别注重优化全省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布局,加强内涵建设,集中力量改造提升一批薄弱学校。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青海产业发展协调衔接,加强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坚持省内、省外两条腿走路,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着力提高我省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初次就业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四是大力提升高等教育。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高校在创新中的作用,加强应用研究,提高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校、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对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高等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特色、多作贡献。五是大力推进民族教育。加强“双语”教育。实施“双语”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民族中小学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抓住发达省市对口支援青海藏区的难得机遇,加大在省外异地办学办班的力度。深入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