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我国光学事业开拓者、两弹一星功勋王大珩
他在建议书中写道, “当今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稍一懈怠,就会一蹶不振。此时不抓,就会落后到以后翻不了身的地步……我们若不奋起直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封“走后门”——经由王大珩的助手、邓小平的女婿递交的建议书两天内就得到邓小平 “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
后来按照邓小平的批示,依据王大珩等4位科学家的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了200多位专家、学者,经过全面论证和多次修改,终于制定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获得国务院和中共中央的批准。这就是把中国一下子推到世界高科技竞争起跑线上的863计划。
863计划实施至今,不仅直接和间接创造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效益,也使我国的科技在诸多领域站到了世界前沿。
除863计划外,近20年来王大珩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1988年,建议开展激光核聚变研究;1992年,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并最终促成1994年中国工程院的建立;1993年,提出加强原子、分子尺度上的纳米技术研究;2001年,提出“加快发展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议”……
他一生无法忘却的“感叹”——中国的精密仪器不能依赖外国
王大珩的父亲王应伟是我国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辛亥革命后回国,先后在北京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工作,他也是对王大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1915年,王大珩出生在日本东京,那时父亲已经留学日本八年。父亲给王大珩起的小名叫“膺东”,寓意就是满腔义愤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父亲一生始终认为只有靠现代科技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
王大珩对光学的爱好,源于父亲的职业。 1929年,他随父由北京至青岛,就读于礼贤中学,学业优秀。学业之余,他常去观象台跟随其父观测天文和气象,对使用科学仪器观察天体景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此期间,其父讲述研制成功风力计的故事,以及苦于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而要依赖外国解决的感叹,在王大珩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科学熏陶和教育,对王大珩后来攻读物理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与仪器制造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