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赵亚辉  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07-22

人民日报:王大珩,用“光”改变了中国

  王大珩,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江苏省吴县人,1915年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主要创始人和首任所长,领导该所早期研制了我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863计划和中国工程院的首倡者之一。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7月21日13时2分,王大珩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6岁。

  在他名字前面,有一长串头衔:“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而在很多人眼里,王大珩先生是“中国光学之父”,但王先生却说:“所有经历的事件和变迁,都是在国际形势的大环境中,在经济建设需求的促进和推动下形成的,并不是我个人的功劳。”

  从1948年回国算起,王大珩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整整奉献了63年。“殚精竭虑、无悔付出”,是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和王大珩长期共事的研究员宣明对他的评价。

  “科技工作者要做建设大军里真正的排头兵”

  1915年2月26日,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他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并在两年后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

  1948年,王大珩满怀强烈的报国之志回到祖国,担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而在当时,偌大的中国,仅有一些制造简单望远镜和低倍显微镜的破旧工厂,远远不能适应需求。

  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次年,仪器馆在长春建成,后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大珩被任命为代理馆长、所长。此时国家急需大量科学仪器,但当时国内想制造光学精密科学仪器,却拿不出制造它的材料———光学玻璃。

  王大珩带领大家从零做起。1953年12月,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也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之后,在王大珩先生的带领下,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6年的时间里,相继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等一大批高水平的光学成果,史称“八大件一个汤”(“八大件”指8种光学仪器,“一个汤”指融化态光学玻璃),一举改变了新中国在光学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奠定了我国国产精密光学仪器的基础,也轰动了全国科技界。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但是为了巩固国防,党中央决定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原子弹、导弹技术。其中,在靶场上建立大型光学弹道测量系统就是重要课题之一。对长春光机所来说,要接受代号为“150工程”这样重大的项目,困难很多。

  王大珩以极大的勇气接受了任务,并亲自担任总工程师,从设计、加工工艺到装配调试都亲自过问,使整个工程从模型试验到技术设计再到加工安装调试顺利完成。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王大珩和同事们研制的大型光学测试仪器在试验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