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科学网—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03-03

孙枢院士:科技发展“里程碑”下的思考

  继续加强基础研究

  一百多年来先辈们为在我国发展科学开始了坚苦卓绝的努力,1949年和改革开放后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空前规模。早年我国对基础研究给予的重视不够,担心理论脱离实际,强调“以任务带学科”。

  理所当然,当国家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有某种需求时,科技人员义不容辞要首先满足这些方面的需要,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但说到底,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也是国家的需求,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具有关键作用,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有的科学家说,一定规模的基础研究在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我对此深表赞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1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经费快速增长,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我国研发总投入1991年为150.8亿元,到2012年已达10298.4亿元,这确是很了不起的快速增长。研发强度上世纪90年代在0.6%~0.7%左右波动,1997~1999年基础研究投入在研发总投入中占5%~5.7%;研发强度在2000年达1%,这是一个重要转折,从此一路增长至2012年的1.98%超过欧盟,而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却在2004年一度达到6%后一路下滑,2007~2012年在4.7%~4.8%间徘徊成为历史的新低。

  研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比例的安排是科技工作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综合平衡,并考虑本国国情以及国际间的借鉴。研发投入中的基础研究占比,美国1979~1999年期间14.1%~15.9%,2009~2011年19%;2011年法国25.3%,英国10.8%,日本12.3%。

  据维基百科资料,日本上世纪70年代和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成熟,逐渐摆脱对外国研究的依赖,1986年开始研发强度高于美国,1989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13%。

  我国基础研究在研发中的比例显然远远低于科技强国,数十年来长期如此,不能不考虑这种状况对我国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强调加强基础研究。

  加强应用研究 注重企业研发

  我国研发经费来源主要是两大块,一块是政府财政,另一块是企业。从历史上看,1997年我国企业的研发开支占全国研发总支出的42.9%,由此估计当时企业投入占全国总投入的比例大致同此数值接近,而政府财政的投入约占60%。2007年起企业投入占全国投入70%以上直至2011年的73.9%,而同时期政府财政占比降至25%以下直至2011年的21.7%。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在研发投入和研发规模上均称得上表现不俗,这在总趋势上是好的,说明我国研发工作主体已具有市场导向特色。

  但我国的研发工作结构却出现了两个新问题。据《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我国研发活动中试验发展占83.9%,应用研究占11.3%,基础研究占4.8%。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占比显著偏低,总和只占16%,大大低于2000~2005年期间的22%~23%。因此,需要提出加强应用研究,这是第一个问题。

  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我国企业研发活动中的试验发展部分,自2005年以来超过90%,近年来基本保持97%~98%,基础研究只占0.1%,应用研究占2.2%~2.9%。企业应用研究占比低到如此地步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这是第二个问题。

  列举这一系列数字是一件很乏味的事。前面已经提到,我国企业近年来对研发的投入大增显然同政府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有关,这是很好的现象,是科技发展的正能量,而正是这一部分活动同经济的结合最为紧密。但令人困惑的是,一些讲话或文件不时指出“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语焉不详,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国企业研发活动中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仅占2%~3%,我国全国研发活动中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总和已低达16%~17%,这对我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创新,是一种最好的研发结构吗?全国研发人员(2011年)中,试验发展人员占81.1%,应用研究人员占12.2%,基础研究人员占6.7%。全国科技人员80%以上从事试验发展工作,因此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仅是增加经费,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和培育人才队伍。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