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枢院士:基础研究水平应由国内外真正同行鉴定
“近年来,我国地质教育、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研究,都在不断进步,取得很大成就。不过,我国虽已成为地质大国,但仍非地质强国。”中科院院士孙枢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地质科学同样肩负着创新的责任和使命。
百年地质学曲折发展史
如果从1912年的中华民国政府设立地质科算起,今年正好是中国人自己在中华大地上筹划地质工作的第100个年头。悉数百年历史,我国地质学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
辛亥革命之后,我国地质学先驱章鸿钊先生于1912年提出“专设调查所,以为经营之基;树实利政策,以免首事之困;兴专门学校,以育人才;定测量计划,以制舆图”的发展方略,拉开了中国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发展的序幕。
自1912年起,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地质学家人数渐增,新中国成立之初达到近300人。1952年地质部成立后,全国开始集中解决国家建设中矿产资源短缺的迫切问题,建立了地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使地质工作与研究进入大发展时期。
然而,十年浩劫也给我国地质事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上围绕地槽学说和新兴的板块构造学说展开了激烈争论,而我们却被卷在‘大字报’的海洋中,与世隔绝,失声辩论。”孙枢回忆说。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质事业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到上世纪末,我国地质科学已有一支相当规模的地质工作和地质科研队伍,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需求。
而今,我国地质学研究已位居世界前列,并不断发展壮大。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