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最顶尖的奖项,诺奖不仅仅影响着各个专业的领域,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怎样的社会、文化以及教育等,才能培养出来大师,才能获得诺奖?每到一年一度的诺奖颁奖期间,这些问题便会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近年来,也有许多人对诺奖提出疑问:诺奖真的能代表一切吗?我们是否对诺奖过于执著了?
对于以上质疑,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理性看待诺奖,这没有问题,诺奖不代表一切,获得一次诺奖,也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所在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学术研究环境就是好的。然而,理性看待并非是否定诺奖。没有诺奖,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有待提高和改进的地方。”
和诺奖的正相关
北京晨报:一直有不少人反思我们为什么不得诺奖,您觉得和什么有关?
熊丙奇:首先,和教育有关,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些都是能够直接影响人一生的能力,我们的教育中全都没有。我们的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但知识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早有定论,许多年前就有研究结果,它在一个人未来人生中作用仅占2%。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创造性,制造的是千篇一律的考试机器,而那些没有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显然就成了差生,但实际上他们差还是不差,并不只有这一个标准。
北京晨报:诺奖是奖励专业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影响一个人的应该不仅仅是教育吧?
熊丙奇:当然,它还和学术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有关。学术环境影响着其中的从业者的思想、行为。我们的学术环境,是一个高度行政化的环境,有整套行政体系、行政指标在控制和规范学术研究,研究者们陷于课题、经费之中,很少有独立的思考,学者都在为社交忙碌,因为社交可以为他们带来课题和经费。同样,社会环境是否鼓励创新、鼓励独立思考也影响着学术研究的创新,我们的社会,看起来整天在喊创新,但实际上很多方面是在扼杀创新、禁锢思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思维逐渐僵化,还怎么谈学术创新呢?
没获诺奖说明啥
北京晨报:近年来,也有不少关于诺奖的反思,认为诺奖不代表一切,对此您怎么看?
熊丙奇:这种思考是有道理的,但也不能过分。诺奖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但是没有诺奖,就一定说明我们有问题。
北京晨报:如何理解呢?
熊丙奇:正确看待诺奖,理性看待诺奖,其实就是要从中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在这些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只有反思了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正视自己的问题,去改变它,培养和建立更好的教育和学术环境。所以,理性看待诺奖,并不是否定诺奖的意义。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捧诺奖,认为得了诺奖,一切就都是好的,这当然不对,事实上,在我们目前的科研制度与科研环境中,如果某个国内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那绝对是“撞大运”的偶然事件,而非人才辈出的必然结果。因为诺奖奖励的是个人,完全有可能有这样的偶然。但是,这偶然的结果,则有可能“一俊遮百丑”,成为进一步牢固当前科研制度的理由,掩盖科研管理、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即使有这样的获奖,对中国学术界来说,或不是什么好消息。所以说,诺奖不能说明一切,只有一个好的学术环境,才能使得人才辈出。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