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两个到一个——“一体化”育人成为校企合作新常态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企业转型升级的逻辑起点是企业技术能力的增强与提升,所以企业越来越需要、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的培育和有效开发,迫切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迫切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形成系统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提升核心技术能力。而这种合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校企一体化’发展”。新当选的创新联盟理事长,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志刚这样分析。
师承瑞所在的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鲁能泰山电缆公司(鲁缆公司)的合作,就经过了这样一个由浅入深、从两个到一个的过程,双方合作打造的“鲁缆模式”别具特色。
2011年,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鲁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起初,鲁缆为了招到优秀人才,采用了“冠名班”的形式——从即将毕业的在校生中遴选部分学生组成“鲁缆班”,经过短期培训后到企业实习或就业。合作一年后,在互信的基础上,鲁缆决定和学校走“校企一体化”育人的路子。校企双方共同招生招工,学生入学前就和鲁缆公司签订就业合同,入学后被编入“鲁缆班”。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安排学生就业、共同构建联络机制,真正做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校企一体化’育人,彻底改变了企业单纯用工的思想观念,增强了企业对人才培养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企业不用再进行岗前培训,节省了大量资金,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生一入学校门,就是企业人,增强了学习责任感和企业归属感;与知名企业一体化办学,提高了学院的社会认同感,实现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师承瑞一一列举“校企一体化”办学给企业、学校、学生带来的种种改变。“鲁缆模式”也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在更多专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提供了范例,通过移植、加工和创新,学院其他专业也都开展了“校企一体化”育人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