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农业职业院校需要作哪些转变,才能承担起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任务?
王守聪:新型职业农民是在职在岗的务农农民,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也具有强烈的接受系统教育的需求。目前职业院校涉农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的是“农民的儿子”,很难对职业农民开展教育培养。由于职业农民不具备接受脱产教育的条件,要求职业院校必须采取最适合的教育机制——方便农民学习、弹性学制、满足多元化需求的累积学分制,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规范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监督,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统筹管理,为职业农民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以及后续认定管理服务。职业院校要对现有涉农课程进行综合化、层次化、模块化的设计,根据学时数、课程难易程度等转换为相应学分,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学分积累和学分互认。
记者:农广校系统实施的“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效果如何?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守聪:中央农广校成立于1980年,由农业部和教育部、财政部等21个部门联合举办,整个系统由1所中央校、39所省级校、372所地市级分校、2071所县级分校和10805个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组成。自2006年起,我们开始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培养对象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在培养路径上,我们坚持“送教下乡”,实行农学结合;教学安排上,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生产生活节奏安排教学时间和地点,将远程教学、现场指导、集中授课、实践实习等多种方式有机衔接;课程设置上,围绕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围绕生产经营设置课程,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教材开发上,打破学科型教材编写方式,突出生产过程和案例分析,同时大力开发教学课件、在线课程。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符合中国国情,农业需要、农民欢迎。从2006年到2011年,我们共完成招生78万人,毕业学员40多万人。
至于问题,主要是计划实施以来,一直没有专项经费支持。由于农民学员无法接受围墙学校式全日制教育,所以享受不到国家的助学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