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1-02-18

星尘号探测器拍彗星6年前人为撞击坑

  2005年,美国宇航局执行“深度撞击”计划,一艘太空飞船释放出一个撞击器,撞向“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部位,引发世界关注。时隔近六年之后,近日另一艘美国飞船再次接近这颗彗星,仔细勘察这六年来它经历的变化。

  美国东部时间2月14日23:35(北京时间2月15日12:35),美国宇航局星尘号探测器接近坦普尔-1号彗星,并拍摄到近距离图像。最近时距离彗核仅约112英里(180.25公里),飞掠时时速达到2.4万英里(3.86万公里)。

  随着飞船从33.8亿公里外的空间拍摄的图像开始回传到地球,科学家们逐渐目睹了六年前那场人为的撞击行动留下的印记。

  人们先前预期那次撞击将留下一个碗状的大坑,但根据此次观测,实际上形成的却是一个浅浅的陨石坑,中间充满了填充物。这是一个信号,说明当时发生的剧烈撞击溅出的大量碎屑物质又重新落回了彗核表面。

  “这个撞击坑比我们大家想象中的要平缓,”来自布朗大学的任务科学家皮特·舒尔茨(Pete Schultz)说。“事实上它已经被部分掩埋了。”在这次的飞掠任务中,星尘号探测器一共抓拍了72张图像。

  这是美国宇航局的飞船第二次造访这颗彗星,但也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拍摄一个人为造成的外星撞击坑。2005年,另一艘美国飞船“深度撞击”号发射的撞击器在彗星表面撞出了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坑,撞击产生了大量碎屑,阻挡了深度撞击母船的观测视线,因此它没能拍摄到撞击坑的清晰图像。

  来自马里兰大学的天文学家迈克尔·奥赫恩(Michael A'Hearn)是深度撞击计划的负责人,他很高兴这一任务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说:“能够回到这里,亲眼目睹当年我们的撞击任务形成的撞击坑,这真的太妙了。”

  于此同时,故地重游也能让科学家们仔细考察这么些年来这颗彗星的彗核表面所发生的细微变化。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