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的育人能力还没跟上
“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林丹华强调,“不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关键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要以尊重的心态去教育孩子。”
“‘冷暴力’是老师给学生做出了一个最为糟糕的德育示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说,“事件的发生反映出老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缺失以及教师德育专业化培养的缺失。”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育人应该是第一位的。但遗憾的是,目前在教师专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教学的能力大大提升了,但育人能力的提升还没有跟上。
重点阅读>>教育部:学校不得以任何方式区别对待未成年学生
推荐新闻>>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泛用
>>违纪学生"喝猪奶" 凸显教育"冷暴力"赤裸化
檀传宝举了个例子,在日本,如果师范专业的学生没有修满德育的学分将无法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认证,但在我国却缺乏类似的制度保证,“仅靠老师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其成本和代价是巨大的。”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划分为‘优、差’,要以发展的眼光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特长。”林丹华指出,“对犯错误的学生,如果不是立足帮助,而是立足否定,教育就会偏离轨道。”
“别把无知当创新!如果有充沛的教育情感,扎实的教育理念,就能判断出行为是否合适。”于艳丽强调,“我们需要反思,对于‘有教无类’我们到底认识多少,领悟了多少?教育理念的落后、匮乏,教育情感的缺失、教育风气的浮夸都导致了教育行为的简单,或‘别出心裁’。”
相关评论>>人民日报时评:请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
>>有标签的“红校服”比“绿领巾”更可怕
>>教育时评:歧视“差生”就是培养仇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