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丰碑--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
2010-11-01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三、人才为重、兴才为责,倾心育人功在长远

  重才育才是钱学森一生关注最多、忧思最深、倾力最大的至要问题。他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决策指示,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责任,为造就宏大的人才队伍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生忧国惜才,体现了人才强国的大视野。人才视野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生动展现。钱学森始终用先进的人才理念思考我国人才发展问题,特别是着眼于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多次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层面对人才培养积极建言献策。他认为国家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学校要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促进“冒”出更多的杰出人才。去世前不久,他依然挂念着国家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意味深长地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这被称为“大师之问”的谈话,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致力造就帅才,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大战略。科技帅才是国家人才方阵的旗帜,引领国家科技进步的先导。钱学森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此极为关注,提出不但要造就科技将才,更要注重培养帅才,即“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并系统阐述了领导人才、科技帅才素质要求以及培养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他还敏锐把握现代科技、军事发展的趋势,科学预见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较早地提出要培养一批博士军长和博士师长。如今,这些极富见地的人才思想,已经进入党、国家和军队人才发展战略之中。

  注重提携后来,体现了人才为本的大胸怀。钱学森始终把培养人才、扶植人才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为此终身不辍、倾注心血。为培养人才,他亲自拟定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和计算机等专业学习计划,并亲自讲授导弹基本知识课;为鼓励人才创新,他对年轻人的合理创新建议,积极支持采纳;为使事业后继有人,他对有造诣有潜能的年轻苗子大胆提携、委以重任,力主第二代洲际导弹研制由第二代人挂帅。钱学森人才为本的宽广胸怀,成就了一大批年轻人才。目前,活跃在我国科技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有很多都是在他的亲自关怀、培养和扶植下成长起来的。

  大国兴起的历史证明:没有人才的事业成不了伟业;没有人才的国度成不了盛世。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归根结底要靠人才优势。钱学森关于人才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独到见解,将为我们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提供战略智慧。

  四、人生有限、求索无限,终身奋斗殚精竭虑

  求索进取是钱学森一生科学实践的生动写照。他在科学登攀的路上永不满足、永不停滞、永不懈怠,将全部生命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达到了无我的价值状态和超凡的人生境界。

  终生学习不辍,勤于吸纳新知识。钱学森一生对学习吸纳新知识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充满澎湃激情。他尽管学识渊博,但仍然在知识的海洋里破浪扬帆,在科学的殿堂里寻奇览胜。他一生手不释卷,坚持读书剪报,保持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他不断拓展知识面,人类文明进步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思想都广泛涉猎;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惯用书信方式与业内外人士探讨科学问题、交流研究心得,留下35公斤重3000余封充满学术创见和思想光辉的信件。可以说,学习使他思想常青,知识让他青春常在。

  一生探索不息,精于升华新认知。科学创见,起于精思妙想,成于探索实践。在70余年的科技人生中,钱学森不断开阔科技文明的时代视野,奋力拓展人类认知的思维疆域。他横跨专业学科多达数十个,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他潜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在世界科技领域树立了备受瞩目的“中国高度”;他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全部科学、理论都应坚持以此为指导”的思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

  毕生报效不止,勇于拓展新领域。谋求科学之道、兴国之道、强军之道和富民之道,是钱学森奋斗报效的终极目标。他在国家、军队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把系统工程理论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把科研的方向和重点聚焦到国家和民族急需解决的领域,不仅在军事、科技,而且在建筑、林业、沙草业等领域辛勤耕耘,其创见有的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有的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他敏锐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积极倡导信息技术研究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并创造性地提出现代战争是核威慑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这一重要理念,促进军队信息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不断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只有坚持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广大人民需求,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钱学森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探索的一生、创造的一生,对于我们创建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有着深刻昭示。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中国首次披露制导系统核心激光陀螺研制过程
· 一批与钱学森相关展品亮相武汉高校
· 教育部通知要求各地各校组织观看电影《钱学森》
· 钱学森思维科学对教改有重要启示 呈现六个思路
· 纪念教育家钱学森 继承发扬炽热博大教育情怀
· 钱学森传记电影《仰望星空》首映 顾海良出席
· 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追思科学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 探究“钱学森之问”,我们还要走多远的路?
· 习近平李克强等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
·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开展侧记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