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重要资讯 专题 专家专栏 理论研究 分析报告 行业观察 学术会议 建设快车道 远程教育 基础网络 数字化校园 锐捷专栏
您所在的位置:EDU首页  >  教育信息化(旧)  >  热点专题  >  学习型社会有多远
适应时代需要 创建学习型社会
http://www.edu.cn   2007-03-30 作者:袁正光
字体选择  【】 【】 【

    第一,  现实的经济实力:

    如人均GNP或GDP及其增长率,对外贸易,企业素质(500大企所占的比例、世界最受欢迎公司的拥有率)等等。

    就现实的经济实力,八十年代,日本在许多方面确实超过了美国,或者说可以同美国旗鼓相当。直到1996年,当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9万美元的时候,美国只有2.7万美元。美国的对外贸易贸工几乎年年是逆差,而日本常常是顺差。彩电产业、录像机产业以至于汽车产业日本都超过了美国。于是,“日本第一”“日本可以说不”“日本买下了美国”等等言论传遍全球。可是到了90年代,特别是从1993年开始,美国一路领先,一花独放,而日本经济陷入重重困难之中。至于亚洲国家,前几年的经济“高增长”完全缺乏技术基础,后来陷入频频危机之中,是一些学者所料之事。

    第二、 技术储备:

    如在世界专利中的比例、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等。如果说在工业经济时代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来源于产品的“量”增加和“质”的提高。那么,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产品品种的更新,依赖于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如果我们仍拿日本和美国相比,在80年代,世界专利申请中,日本和美国均名列前茅。但正如人们公认的那样,日本是模仿的冠军。美国多是原始专利,而日本则多是周边专利,来至于美国。

    1997年,世界超过50%的专利来自美国企业。这种领先地位在信息技术(67.4%)、生物技术(57.1%)和药品(59.8%)方面更为明显。这表明,美国经济还有相当大的潜力。

    第三、科学优势: 

    如在世界论文中所占的比例、基础研究在科研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占有率等等。

    19世纪70年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发生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在这之前,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是从经验出发,在黑暗中摸索。也就是说,先有生产,在生产实践中慢慢提炼出技术,在改进技术的过程中升华为科学,遵循“生产—技术—科学”的模式。走了许多弯路、错路。因此,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5000多年。直到18世纪7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已经聪明到这样的程度:懂得干什么事情先弄清事情的原理,即从科学(当然,包括科学实验)出发,先从事科学研究,发现事物本身的原理,然后利用这个原理,采取一定的技术途径,使其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形成新的生产力,形成新的产业。遵循“科学—技术—生产”的模式。人类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少走了许多的弯路,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出现了这样一条清晰的线索:一次新的科学革命,引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又导致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新的产业革命又导致新的生产方式的革命,并最终推动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

    可见,科学是技术发明之根。

    如果说在技术储备方面,日本略逊于美国的话,那么在科学优势方面,美国则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1998年,第三个世纪科学报告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标准,美国的优势都压倒性的。美国将国内生产总值用于科学研究的部分比其他地方都多,已上升到2.5%。日本2.3%,欧洲1.8%。

    研究人员的文章,在美国刊物上发表的超过38%,在欧洲发表的为35.8%,日本为10%。中国为1.95%(1995年)。

    1901-1996年世界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共481位。其中45.7% 在美国,15.2% 在英国,12.7% 在德国。二战后,美国的机构更占了主导地位:58.5%在美国,英国占13.8%,德国占6.7%。近几年更有2/3以上在美国

    日本经济缺乏后劲是可想而知的。

    第四、教育状况:

    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
   
我们把教育状况分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教育的数量方面:如文盲率、成年人受教育年限、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教育的投入等等。

    2000年中国劳动力受教育状况:文盲半文盲8.1%,小学32.8%,初中41.7%,高中和中专12.7%,大专和本科4.6%,研究生0.1%。从教育的数量看,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相当大。 

    教育的质量方面:文艺复兴以来,世界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现代教育,整个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以发现和开发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宗旨,这种教育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叫学习;另一种是传统教育,以教育者为中心,以灌输和控制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服从型人材为宗旨,这种教育仍然是教育者的教育。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是不以领导者的意志或者一个新的提法为转移的,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机制、体制和观念。受文艺复兴影响较深的西方,大体上属于现代教育;而东方,特别是亚洲的大多数国家,则仍属于传统教育。日本目前经济上的危机,本质上是创造性危机,根子上则是教育的问题。为此,日本正在推行第三次教改。在我们国家,传统的应试教育于农业经济,乃至工业经济的某些阶段,也无不可。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甚至成为一种时代的桎梏,阻碍着时代的进程。

    第五、机制和体制: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又有赖于机制和体制环境。 
    科学技术不是一时的需要就可以利用的工具,它是产生在一定的社
会环境,并受到社会的机制、体制以及反映和折射在这种机制和体制中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科学技术以巨大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又 择木而栖,发生和发展在最适合它生长的地方。

    研究表明,科学需要民主,技术需要市场,科学以大学为中心,技术以企业为主体。 科学需要自由的空气,技术需要赚钱的环境。民主政治提供自由的空气,市场经济提供赚钱的环境。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各自遵循什么样的规律?需要什么样的机制和体制环境?

    离开众多大学的一院制,研究所与企业分家的旧体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建立知识创新体系必须有改革的新思维。
   
知识创新体系的中心,在大学和企业。当然,这里的大学是综合化、多元化的大学;这里的企业是社会化,民间化的企业。

    第六、观念或思想

    我们的机制和体制改革何以如此困难?我们始终未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须知,无论是市场经济体制还是民主政治体制,都是建立在现代观念基础之上的。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

    可见,技术是经济增长之源,科学是技术之根,教育是科学和技术之本,机制和体制是这一切的关键,观念则是这一切的关键之关键。

    在以上诸层次中,都离不开人,人的知识,人的文化,人的不断学习。只有在学习型的社会,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创建学习型社会是新一轮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经济,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全球化,就是人类资源在全球的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全球化,促进人类有限资源更有效地配置,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经济全球化,从贸易全球化,到生产全球化,从企业全球化,到劳动力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三次浪潮

    据《商业周刊》2003年第三期报道,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正在开始。知识工作全球大转移,是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也是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最大趋势之一。

    第一次浪潮始于80年代,当时制造鞋类、廉价电子产品和玩具的就业机会流向发展中国家。

    第二轮全球化,简单的服务工作(例如处理信用卡收据)以及电脑方面令人头脑麻木的苦活儿(例如编写软件源代码)开始离开高成本国家。

    第三轮全球化,知识工作全球大转移。现在,各种需要知识的工作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完成。

    比如,美洲银行的技术人员和后台员工的工作,其就业机会有1/3要流到印度。因为在美国每小时需要100美元的人工成本,在印度只需20美元。欧洲也出现了这种趋势,如英国银行汇丰证券经纪有限公司也在中国和印度开设了庞大的后台服务中心。法国公司正在利用毛里求斯的呼叫中心。无论是西门子还是滚珠轴承制造商这样的德国跨国公司也都在雇用俄罗斯、波罗地海周边国家及东欧各国的员工。

    (二)白领工作全球化

    发生这些变化的推动力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如今,绘制一份详细的建筑图纸、分析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设计一种全新的微处理器,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在海外进行。因此,英特尔公司和德州仪器公司正在大张旗鼓地招聘印度和中国的芯片设计工程师,在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有研究生学历。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已经把大多数电视机、移动电话和音响产品的研发工作转移到上海。就连华尔街年薪8万美元以上的工作都能比较容易地转移到海外。例如,雷曼兄弟公司和贝尔—史登公司这样的经纪人公司已经开始雇用印度金融分析师从事计算工作。几乎金融业的每个部门都在经历一场类似的革命。处理保险索赔、出售股票和分析公司状况都可以在亚洲进行,而且其费用仅是在美国或欧洲的1/3到1/2。惠普公司在印度有3300名软件工程师。旧金山建筑师戴维·马拉特把售价30万至100万美元的南加州住宅设计包给了国外。他把平面图纸传送到布达佩斯的建筑师巴兰兹·齐梅的电脑上。两天后,马拉特便收到了蓝图和他交给这个承包人的三维电脑模型。齐梅每小时仅收费18美元,而马拉特在美国的付费却高达65美元。齐梅说:“在美国,很难找到从事这种模型制作的人才。但是在匈牙利.这种人才太多了。”

    (三)全球化的知识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一体化的知识经济的崛起是件喜事。但同样,就像在以往的全球化浪潮中一样,美国最终会从这种变化中获得好处。现在,通过把例行的服务和工程设计工作转移到有多余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的国家,就可以把美国的劳动力和资本调配到价值更高的行业或先进的研发工作中去。硅谷的代表人物已经开始谈论美国下一次的创新浪潮了。下一次浪潮将来自软件、纳米技术和生命科学的结合。全球化还能控制服务价格,与当年制造业转移到海外后,服装、家用电器和家用工具出现的情况一样,公司将会不断降低经营成本并提高效率。与此同时,通过促进印度这类国家的经济发展,美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国外将会获得更大的市场。

    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和技术全球化,必然出现全球化的知识,全球化的文化,乃至于全球化的政治。

    在全球化的时代,公众,几乎人人都将参与社会决策,人人都将在社会决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人人都需要学习。民主可以防止少数人犯错误,而学习则可以防止多数人犯错误。

    五、信息化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一场新的信息革命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人类普遍使用的信息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实物媒体,如书、报、刊等;另一类是模拟式的电磁媒体,用电磁波模拟声音或图像,如现在的广播、电视、录音、录相等等。这两类信息的共同特点:一是信息量太小;二是难以交换。一本厚厚的辞海不过1300万汉字,还只能查找字词的基本涵义,要查去年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则无可奉告,而一块小小的256兆位芯片,却可以贮存1600万汉字的信息量。看电影,画面的最佳水平视角是30度。这时,屏幕都在视线范围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临场感。可是现在在家看电视,视角一般只有10度左右,屏幕太小,还很不清晰。原因是每秒传输的信息量太少,如果屏幕再大,更不清楚。

    一本书,要从一个城市寄到另一个城市少则数天多则数周。这种信息,交换起来十分困难。还有,当今世界有大约3500种语言,不同语言的国家,信息交换就更加困难。

    数字化信息革命的实现,这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无论是书、报、刊,还是声、像、影、视;也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都用世界上共同的两个数字——0和1——编码来表达和传输。到了终端——用户手上,又原原本本的还它本来面目。这无异于消除了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语言隔阂。所以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

页面功能 【打印】 【关闭】 【我有话说
延伸阅读
这个不显示的层是用来处理IE粑粑情况的,如果没有这个层IE里就会多出来一行字

 要 闻

热点新闻
建设快车道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1994-2008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