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理论导向
如果说学习作品的四个角度和学习对象构成了大纲的骨架和肌肉,那么大纲的理论导向和教学方法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纲的血液,贯穿其间。引领大纲的基本理论导向可以归纳为三点,即更加注重从背景,而非形式的角度来学习作品;更加注重立足历史的角度;更加注重对语言的有效学习。
1.对作品的学习注重从其背景性,而非形式的角度出发
在新版大纲中,这一点最初表现为“论说”这个概念和其相关形容词的不断出现。其实,这一理论导向包含着打破“文学性”传统的必要性。在1987年的大纲中,虽然功能主义是选择学习作品的一个标准,但是受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的影响,“文学性”仍然是主要的选择标准。因此,在语文教育中,虚构的叙事作品占了大多数,而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学校学习的对象而已,只“限于”学校。另外,以往的语文教育比较注重学习作品的审美和形式的一面,老师对作品段落的解释比较少。以往的大纲不关心作品的写作条件和传播条件,盲目推崇原著权威。
(1)体裁和笔调
和学生一起探讨一些概念的一般意义,如作品的类属分划方式、电影和音乐、作品的色调等等,探讨这些概念在近年来的变化发展。探讨体裁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体裁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要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不同体裁限制作品的写作和接收情况。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思考,让学生了解体裁的作用,它就象作品内在性质现象(les phenomenes d'intratextualite)(如作品所勾勒世界的类型、情节类型、风格笔调等)的模型建立者,而作品就象对某类相互影响因素的独特操纵。探讨笔调的概念,把它和“语调”这一语言学概念区分开来,并根据其解释意义赋予它三种不同的含义:
——宽泛的人类学含义:笔调反映某种处世态度和世界观(如悲剧);
——修辞学的含义:笔调是一种对论说体裁进行归类的工具;
——语气含义:笔调是“音调”或“声调”的同义词,它是一种表现某一风格特征(如某些古典悲剧中的悲剧效果)的工具。
(2)作品的制作、传播和接受
“写作”这一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产生的过程,如研究作品写作的步骤、作品间性现象(les phenomenes d' intertextualite)(如模仿、借用、反驳等)、写和改写等。
“写作、发表、阅读”一栏试图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制度化过程,新版大纲则更注重“过程逻辑”(la logique de processus),注重作品的出台和流通过程,而不只是完成的成品。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重点的转移是比较明显的。它试图让学生们明了作品是如何产生的、出版和销售等环节会对作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人们不再把目光放在某一时期固定不变的对象上,只看到此,而不考虑其各种作用的因素和条件。
(3)作品的实用性和修辞性
让学生们思考作品的表述关键和效果,不能离开作品的修辞水平,而单独研究其立意。应该同时研究作品的规范和价值以及其营造的情绪效果或达到言之有理的能力等。
2 帮助学生把以往的作品放到历史背景中去思考
1987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让他们了解某一时期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知识,了解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决定方式。新版大纲坚持这一教育导向,它限制学生应该学习的作品体裁和作者数量,而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背景知识和文学知识的学习。
(1)背景性知识和文学性知识
让学生熟悉思想文化史,学会了解某一时期的文化、文学运动和流派出现的同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借助于大量的泛读和资料性作品的查询来达到此目的。
(2)把作品背景化的学习活动。
也就是说让学生学会关注作品与其背景之间的关系,注意研究各类文化形式(如文学、音乐、电影、绘画、哲学以及广告、报刊等)之间的关系;作品的历史性(选题、立意、历史影射、语言时态等);作品形式和体裁的历史性(人物、对话、描写、体裁性质、作品日后被公众接受的情况等);从历史的视角来看阅读,也即阅读的历史性(la historicite delecture)(作品最初被人们所接受的情况,如文化辩论、审查、诉讼、批判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作品的接受情况,如从对不同时期教科书的比较看人们阅读传统的变化等)。
3 对语言的学习注重有效性和方法性
在这一点上,大纲延续1987年语文大纲的精神。它指出,高中语言学习有双重目标,其一,语言学习是掌握书面和口头表达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二,通过语言学习,包括对形态句法、语义学、作品的构思谋篇、陈述和论理方式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阐释各类文学和非文学作品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