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视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
新媒体为教育领域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挑战。媒体终端和媒体发展的政策所带来的“三网合一”局面,使电视、电脑、手机的功能日益集成化发展。但是,媒体功能的高度集成化应用,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样的消费同时,却将文化的存在空间碎片化了。
微视频、微博、社区、圈子、网游等,令用户的生命时钟变成了从一个应用到另外一个应用的间隙。在间隙化的时间线段上,生存不知不觉趋向碎片化,而碎片化生存必然导致思维的碎片化和学习的碎片化。高科技使知识的获取、答案的得出更容易,学习和创造似乎降低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在高科技时代如何引导学生进而辐射到全社会强化高思维的发展,如何让我们的板块式教育与碎片化学习相协调,这应该是教育类网络建设必须有的理性,尤其表现在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诉求中。
“微博”自从由“推特网”推出以后,几乎所有的网站都推出了各自的微博,而这都是模仿。普遍的模仿化网络应用所带来的挑战即创新问题。微软研究院始终都认为,其赢得利润的原因,并不是跟随和满足市场,而是创新产品。曾经的“iphon4”一机难求、目前ipad快速更新换代,毋庸置疑,市场的推力是理念和设计的创新。
当下,国际文化实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上。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根本就在于它是“精神产品”,是“心灵的产品化表达”,而文化产业的后劲就是教育。学校所培育出来的知识成果和人才成果,是文化产业的支柱。事实上像电影《功夫熊猫》或《阿凡达》,作为一个创意产品,到了中国以后,它不仅是把人民币变成美元拿走了,更是一种文化占领,在消费观念上把美国的价值观都移植了过来。
要标异领新担负未来使命和责任
当今天我们的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难于契合时,教育类网络必须做出应有的思考。国内的各类互联网站很多应用产品几乎都是从国外仿来的。所以,我们的应用产品创新,离不开拥有稳定的、庞大的年轻用户的教育类网络,离不开它敢于标异领新,领军、发起有特色、有原创性的应用。也唯有依靠它们,才可能将教育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成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支点。
在互联网络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谁有特色谁就领导市场风向。教育类网络只有找到自己的特色及与整个社会的对接点,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出应有作用。因此,目前教育类网站,应尽快走出个体的校园或地域,形成互联互通的更大区域联动共享平台。这一平台不是简单地将各个校园、区域的网络资源链接在一起,而是更要承担起当下管理上的任务和职责,担负起未来的责任和使命,从目前自足建设状态转变为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的互联互动态势,推出自己的核心技术,让小学、中学、大学及各级各类各区域的教育资源都能贯通,让更多学生受到同样品质的教育。唯有做好这样的准备,在教育“去中心化”、学校的围墙被打开以后,我们的教育类网络才能够成为承担教育使命和责任的主流阵地,发挥出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功能。(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秀清)
《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8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