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秀清
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应用的普及,带来了社会文化格局的极大调整,其中尤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中心的离散趋势或所谓的“去中心化”。当学校用以吸引学生的人才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和知识资源,一旦有可能都成为互联网上的资源时,教育的竞争将同时是互联网内容与服务的竞争。
建设观念多年没有根本变化
互联网络是当下文化和教育发展的时代标志。伴随着影像艺术而到来的机械复制时代,使艺术和文化成为兼有精神与物质双重属性的特殊商品,而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则让艺术和社会文化趋向信息消费的形式。文化艺术的信息式消费不同于产品式消费,其中不仅集合了文化品质的判断,而且融入了即时消费体验的判断,同时更兼有了互联网消费的随机爆发式特点。互联网应用的感召力由此也日益强大,而年轻、富有活力的“校园人类”更是其易感人群。
但是,以各大院校、中小学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的校园网、区域教育网等为主体的教育类互联网络,其建设观念自2000年以来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即大多数除了作为学校、部门网络化办公平台外,还只是校园和各地教育活动及其风采的展示窗口,它们大多数一方面各自为政,没有搭建成学习内容与人才教育的中心平台,一方面在互联网教育内容与产品的品质化、日常化应用方面,无法起到吸引用户的作用。
绝不能游离于新媒体时代之外
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风起云涌的互联网热点,透露出我们时代文化的征候,而教育类网络不能对此漠视且游离其外。
比如版权问题。在互联网络的开放空间和机会均等面前,大量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专著在网上被任意复制、转载、流传,但在相关的教育类网站上却鲜有所见;许多渴望深造的“考研人类”,纷纷在林林总总的论坛、社区或者微博上购买盗版的参考资料,虽然这些资料价格高昂、印刷质量低劣,而且很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知识错误,但他们还是会争相抢购,因为没有其他的路径获得。众所周知,2008年至2009年被称作版权纠纷年,搜狐网等几家网站标举反盗版联盟旗号共同起诉优酷;而优酷又反过来起诉搜狐等网站。但就在这场版权纠纷中,版权侵害重灾区的学术资源、教育资源负责方却不声不响。如何更好地保护教育知识产权,并利用好这些产权资源服务于社会,相关的教育类网络没有对此表现出应有的敏感和采取积极的举措。
再比如话语权问题。互联网出现以后,带来了很多娱乐、学习和消费热点,诸如偷菜、微博、微信等。“校园人类”也不甘寂寞,不上课、不睡觉而沉迷于刷微博、玩微信者不乏其人。这反映出互联网络产品消费的新趋势,但相应的教育类网络对此反应迟缓,不知不觉间,丰富的教育资源已经都逃逸进其他网站里去了。由此,教育的话语权已经不完全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中。比如,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查对甚至直接发微博直播课堂状况。如同新媒体让话语权下移到芸芸大众,让大众有更多发表思想见解的机会那样,教育的话语权也正在转入广大学生这样普通的新媒体用户手中。这就必然引出品牌问题。随着移动终端的出现,包括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内容集成化消费已成定势。在教育资源国际化发展的今天乃至未来,教育资源如果仅限于校园或固定区域内,只面对教育界,而疏于集成化生存这一时代理念,中国教育参与国际教育品牌的竞争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