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教育方式的前提都是爱护和尊重,正确的批评和惩戒能给孩子正面的激励。其实,绝大部分的“冷暴力”是老师和家长存着爱的心,做出的错事。“冷暴力”与正激励之间到底差什么?孙云晓和王欢举例说明:
比如,让每个做错事的孩子交错误分析书,写清楚错在哪?伤害了谁?为什么这样做?类似地做法能让孩子反思自己,认识自己,这样的做法是正激励;同样,如果一个孩子犯错,家长或者老师惩罚他抄写一百遍唐诗或者罚站一小时,这样的做法就是错误的惩戒,很可能引发孩子负面的情绪。
再如,某学校尝试将一门课程作业按照难易度分成三种,让孩子自主选择。孩子因为自尊心,开始都会选择最难的,但时间长了,他们会做出自我调整,哪怕孩子每次都选择做最容易的作业,只要他努力认真地完成,老师就应该给予同样的表扬和奖励,这样的做法就是正面的;反之,如果老师提前按照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分成三种,让他们完成不同的作业,这样的做法就是“贴标签”,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冷暴力”。
原来,“冷暴力”与“正激励”之间只差两个字:尊重。
(光明日报记者 刘 茜)
重点阅读>>教育部:学校不得以任何方式区别对待未成年学生
推荐新闻>>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泛用
>>违纪学生"喝猪奶" 凸显教育"冷暴力"赤裸化
推荐专栏>>教育评论:教育观察 教育时评 教育研究:综合研究 教学研究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教育新闻: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教新闻 高教新闻 教师新闻 考试新闻 就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