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其次,要关注那些无形的“绿领巾”。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男孩子的考试分数总体相对较低,又比较调皮,不少班主任教师总期望班里的男孩少一点,或认为男孩脸皮比较厚,进行语言和表情上的刺激也没多大关系。这些做法常常会让受到此种对待的孩子因此失去自信、自尊,感觉低人一等;这种做法更容易误导学生,把分数或成绩视为成长与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对孩子的伤害是“杀人不见血”。
重点阅读>>教育部:学校不得以任何方式区别对待未成年学生
推荐新闻>>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泛用
>>违纪学生"喝猪奶" 凸显教育"冷暴力"赤裸化
在教育界乃至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叫停“绿领巾”容易,叫停学校和教师对“好生”的钟爱和对所谓“差生”的冷眼很难。这一判断在现有文化背景下是客观的现实。反对给学生分“等级”喊了多年,但一直未收到明显效果,因为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鼓励争做人上人,平等意识和尊重别人人格的意识比较淡薄。现在需要确定的是,是否要对此加以改变,是否要以现在作为改变的起点?如果是这样,就要毫不犹豫地行动。
消除“绿领巾”意识并非要消除差别,而是主张在人格平等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各长其长;消除“绿领巾”意识也并非要取消激励,而是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以适当的多种方式依据事实加以激励,实行同伴们可以公认的激励。
对客观存在的“绿领巾”意识,对已经嵌入教育评价制度之中的“绿领巾”意识,既不应掩饰,不能以为摘下了“绿领巾”就万事大吉;又不能停留于口诛笔伐,而是要有切实的行动,让对所有学生尊重、平等之风吹进每一个校园,让平常心逐渐驱散功利意识;让单一的、僵化的评价机制变得更加人性化,才能有利于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作者储朝晖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7日第2版
推荐专栏>>教育评论:教育观察 教育时评 教育研究:综合研究 教学研究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教育新闻: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教新闻 高教新闻 教师新闻 考试新闻 就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