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评论 > 教育时评
文化如何成为国家软实力
2011-04-26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关注承载着中国人美好价值理念的文化符号的创制及传播

  提升文化软实力,就要发展承载着主流价值观的流行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应关注文化民生,培育民众的文化素质

  沈壮海

  随着“文化软实力”之说渐为人知,文化是实力、文化即国力等思想观念也随之更为深广地流行于世。“软实力”理论的最初提出者和系统阐发者约瑟夫·奈,在其“软实力”理论体系中反复论证文化这种软实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从多种角度表达了他对哪种文化才能够生发软实力的回答。当然,这位美国学者更多的是依据他眼中的美国文化的一系列特质而展开其论说的。

  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具有支撑发展、推动前进的力量,即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够成为软实力,那么,文化是如何成为软实力的?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

  一定是先进的文化

  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段上,只有那些真正反映时代精神和前进方向、居于制高点上的先进文化才能够引领社会的文明进步,才能够从之者众、服之者广,感人深且易人易,成其为真正的实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吴起镇一场新秧歌演出之后,一个士兵“把自己的手捆起来,跑到连长那里请求处罚”,坦白自己“想开小差……还想组织别人开小差”,且“棉衣里缝了法币”。毛泽东赞之曰:“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的力量。”他指出,之所以“早几年那种大戏、小说……不能发生这样的力量”而新秧歌能够发生这样的力量,正因为新秧歌“反映的是新政治、新经济”,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在异质文化的相遇中,不同文化的势位与流向,同样反映着不同文化先进性与实力的不同。近代史上,国人关于西方文明“挟风鼓浪,蔽天而来,叩吾关而窥吾室”,而中华文明“如败叶之遇疾风,无往而不败衄”的悲叹,关于“中欧交通以来,欧洲文化逐渐敷布东土”,“各种新思想、新学说,犹如怒潮,输入中国”的感慨,至今仍留给我们深刻警醒。当下,在全球文化激荡愈益猛烈的境遇中谈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先进性、发展先进的文化,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当为软实力建设的首要战略。与此相应,推进文化创新,尤其是文化内容的创新,更突显出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仍然不难发现,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与迅速提升正激起国人更多的文化寻古情怀;较之文化体制创新,文化内容创新仍然步履蹒跚;我们仍然习惯于向世人展示文化的传统中国而非现代中国;不少地方仍然满足于在文化复古仿建中“繁荣文化”,希冀于考古新发现、名人故里争抢中成为“文化强县”。提升文化软实力,在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当更强劲地唤醒“新文化”意识、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可享受增值税零税率
· 外电:明星委员有助培养“软实力”
· HR经理人眼中的职场十大竞争力
· 应聘指南:面试礼仪增加新人应聘“软实力” 图
· 高性能计算匮乏“软实力”
· 华为的“软”实力
· 人文奥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智慧之举
· 人文奥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智慧之举
· 3成毕业生因能力差丢工作?大学生软实力受推崇
·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软实力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