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关注教育改革 开启教育新篇章
两会聚焦
“减负”这道题何以如此难解
—— 两会代表委员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每年两会,代表委员都一再呼吁“减负”。然而,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至今依然存在,在有些地区甚至愈演愈烈。
“减负”为何困难重重?怎样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减负”难题?在错综复杂的格局下,政府、学校和家庭各需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西区副区长孙惠玲,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二中校长邵喜珍,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推荐内容>>陶西平:小学教育要淡化竞争 减负提质
推荐内容>>王晓东:给孩子减负家长要做明白人
推荐内容>>小学作业控制在1小时内 猛招“减负”引家长担忧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何越减越重
这些年,各地都出台了很多“减负令”,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学生课业负担越减越重的现象。成岳冲委员分析说,归结起来,主要是学校和家长对“减负”心态都很矛盾,学校考虑更多的是不在校际竞争中落败,家长则担心“减负”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很多学校满足于通过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所带来的短期收益。如果改变传统那一套,反而不知该怎么做了。学校是“减负”的主阵地,如果不敢尝试和实践,不敢在教学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减负”就始终停留在理念和口号层面。
身为中学校长的邵喜珍代表认为,高考升学依然在决定千万学生的命运。家长和学生都想上好学校,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必然会导致竞争,竞争的筹码主要还是考试的分数,竞争越激烈,“减负”越困难。此外,还有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每年高考前后,各类媒体都围绕高考大做文章。这必然引导公众以高考上线人数来评判学校的好坏,这样就把学校绑架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轨道上了。
长期关注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葛剑雄委员说,“减负”难,根源在于社会给年轻人的出路太少、太窄。家长们越来越迷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以前“起跑线”在小学,现在已经前移到幼儿园。我们应该反思的是,除了上大学、上好大学,还有没有什么好的出路?要从根源上解决“减负”难题,一是学校教育要有更多的分流渠道,加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二是社会阶层间要有足够的流动机会,大学生可以先做“螺丝钉”,再做“栋梁”;三是社会要尊重普通劳动者,让任何职业的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
推荐专栏>>基础教育:基教新闻 海外情况 基教研究:发展研究 教学研究 课程研究 专题研究
>>教育新闻: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高教新闻 职教新闻 教师新闻 考试新闻 就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