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北京农学院依托科技园培养都市型农林人才
2013-12-12 人民日报

  12月5日,北京农学院一年一度的“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部分落实督办会上,校领导正与全校10个二级学院的各专业负责人展开热烈讨论。“大家要不断思考,4年之后,学生‘能’干什么?我们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让学生会动手、有一定创造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北京农学院校长王慧敏的话让与会者受到震动。

  6次全校大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瞄准”都市型现代农业

  适应北京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变,北京农学院近年来明确自身定位,建立体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首都培养了大批“三农”方面的优秀人才。“作为一所北京市属高等农林院校,服务首都‘三农’是我们的使命。”王慧敏校长说。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但是,如何紧密围绕国家、区域和行业需求变化,培养有用的人才,每所高校面对的情况各不相同。北京农学院通过6次全校范围的教育观念大讨论和第二次党代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层次、定位上区别于在京中央所属农林大学,农业内涵上有别于其他地方农林院校。

  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高东说,经过6次全校范围的教育观念大讨论,全校上下达成了共识:一定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从校内到多个实践基地、再到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实习,与社会需要对接,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关键问题的能力。

  动物科技系大三学生黄小萌积极参与教育观念大讨论,她说:“学校经常召开座谈会,征求我们对学习、生活的意见和新要求。”

  据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范双喜介绍,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近年来,学校3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推行强化实践能力的“3+1”培养方案,即3年优化的理论教学+1年实践教学;“2+X”学期制,即每学年两个长学期+X个活动小学期。学校以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北京农学院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校外,还有第二课堂。校内包括100亩地的农贸市场、1000多亩地的科技园、1万亩地的林场;校外实践基地由学院与政府、其他高校、企业以及国外高校合作建立。第二课堂主要是“本科生研究训练项目”、各种学科竞赛等。学校教务处长张喜春认为,最有特色的是在本校科技园的实践教学。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科技园为学生实践搭台

  为满足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需要,2008年至2011年,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投资4700多万元,建成占地1000多亩的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已被认定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北京设施农业主题公园”。

  科技园整体设计紧扣学校办学特色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成现代种植、现代养殖、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四大产业平台。科技园突出绿色生态、安全生产,循环农业、技术集成、科技先导、高端引领等先进理念,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特色、设施农业为主体,集教学、科研、技术孵化、生产、示范、科普、观光为一体。

  北农科技园发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高科技示范功能,发挥农业旅游的功能,积极开发设施观光农业、花卉展示、果品采摘等特色项目;科技园将生态和健康理念贯穿于各个环节,积极发展有机种植和健康生态养殖。从源头把关,努力实现污水、废弃物的零排放,集中展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