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
不要扼杀“非常之才”--柯达公司大中华区主席 叶莺
人才通常有两类:“有常之士”和“非常之才”。“有常之士”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能够较好地完成各自的工作。而“非常之才”则要求在“有常”的基础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见解、创新的理念、挑战的勇气、非凡的执行能力和善于沟通的领导能力。“有常之士”和“非常人才”不是绝对的,没有人在任何方面都是“非常之才”,同样,任何人在某些方面,一定具备超越常人的“非常之才”。而“应试教育”扼杀了很多“非常之才”。
“非常之才”的考核标准,我想有三方面:一是术,二是才,三是德。“术”是指专业技能;“才”是指一个人的才华,即是否聪明、能干,有谋略和胆识;“德”是指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以及对公司价值观的遵守和执行。从学历、经历和资历,我们很容易考查一个人的“术”;而通过面试,也比较容易发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发展的潜能。现在大多数人的“术”和“才”没有问题,而“德”却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非常之才”的选择,难就难在“德”上,正所谓“知人之性,莫难察焉”。这也是目前教育需要加强的地方。
英雄何须问出处--蓝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经理 赵女士
我们招聘人才时,并不看重学历和学校名气。我们公司曾招了一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毕业的学生,毕业没多久已在公司独当一面,成为骨干。可见毕业的学校并不重要,自身的素质才最重要。相比之下,有些名校来的学生心浮气躁,频繁跳槽,我们不敢用。
我们最看重人才的可塑性,如果基本素质好,会成长进步很快,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基本素质。很多一心想让孩子考名牌大学的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人生处处是课堂--深圳某塑胶模具厂技术工人 王阳
我在深圳一家私营工厂里负责塑胶模具的制作,算是一个老技术工人了。厂里新招进毕业生时,一般会安排我带他们一段时间。我们的工作主要靠操作数控机床完成,一般来说,技校、高职的毕业生上手相对快点,而很多本科生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人们常批评大学生“眼高手低”,其实有时候不能全怪他们,我带过的这些本科毕业生,态度很认真,也很勤恳,为什么还是不行?我觉得问题在于“应试教育”导致他们动手能力较差,而大学教学对实践技能培养也不够重视。
尽管本科生操作技能不如技校生,但是给他们的工资却比技校生、高职生高,这个“价码”是人才市场上自然形成的。作为私营企业老板,他们是很功利的,两相权衡,他们宁愿招低学历的技校生、高职生。但是少数搞设计的岗位,还是本科生更厉害一些。
我的孩子正上初中,成绩一般,我不强逼着他考重点大学,量力而行,考个高职院校也没什么丢人的。我自己是初中学历,可是我现在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超出初中所学范畴了,人生处处是课堂,很多学习不是在校园里能完成的。
学历不是求职砝码--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 吴宇
上个周末,我和新闻系的老乡小王去北京西城区的某职高参加了“调酒师”和“咖啡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传统观念上,人们通常会认为“调酒师”或者“咖啡师”这样的职业并不属于大学生,可是小王却认为,这种培训能提升个人气质和修养,考试合格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对自己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一个证明。
学历是什么?我觉得学历只不过是对你几年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一个肯定。在今天的求职中,学历的作用越来越淡化,已经不能成为竞争中为自己加分的砝码。名校的光环、高学历可能在最初的接触中为你赢得更多的关注,但是在随后一轮轮的笔试、面试考核中,能帮助你顺利过关的只能是较高的综合素质或某方面突出的才华。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多东西是在智育、分数之外的。基础教育阶段盛行的“应试教育”,很多弊端到学生走向社会时才显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