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手记
引进名校剑指多赢
“我上周还去过香港,可以问你们一个问题吗?”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格兰特校长突然“反客为主”,对前往采访的深圳特区报记者发问。
他关心的问题是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校区一事进展如何。格兰特校长对深港教育合作发展高度关注,一方面固然与他作为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成员的身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UCL积极的国际化战略有关。
去年,UCL在澳大利亚成功设立分校区,UCL负责国际事务的副校长迈克·沃顿(Michael Worton)曾对澳大利亚一家媒体表示,在海外开设分校区是UCL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而在海外扩张的地区选择上则需考虑对英国乃至UCL都具备重点战略意义的国家。
在专业设置上,UCL的海外分校区也有自己独特的考量。例如,澳大利亚分校区只有能源和资源专业,而即将建立的卡塔尔校区将从事人类学、保护和博物馆研究。格兰特校长在采访中对深圳特区报记者表示,UCL有意在哈萨克斯坦、中国、印度等地扩大教育合作,而如何成功异地办学,关键是规模不能贪大,专业选择要符合所在地的经济发展需要,并且主要是培养硕士以上精英人才。
目前,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等即将前来深圳开办分校区,像UCL这样的世界一流名校也跃跃欲试。对于在高等教育上要奋起直追的深圳而言,如何在名校的国际化扩张浪潮中通过国际合作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记者认为,UCL的海外分校战略与实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如格兰特校长所言,UCL澳大利亚分校获得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与UCL一起共同出资办学。分校设置的能源与资源专业符合地方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而UCL则可以实现教学资源输出。而在学校的管理上,则由UCL全权负责:派遣教师、评估教学质量、颁发文凭等等,提供与本校一致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由此,在与世界级著名高校合作时,我们也应当针对深圳及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名校的科研资源,选取符合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及高校三方利益最大化的专业研究方向设置学科,建设既区分于校本部又有鲜明名校特色的深圳校区。
校长名片
麦克姆·格兰特(Malcolm Grant)
高级律师、环境律师、学者和公务员,于2003年起任UCL校长。格兰特1947年出生于新西兰,获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法律博士学位。他曾在南安普顿大学、UCL、剑桥大学等任法学教授,2002至2003年任剑桥大学副校长。他是剑桥克莱尔学院的终身教授。
由于他在法律和地方政府规划方面的杰出成就,格兰特于2003年被授予英国皇家爵士(CBE)。他曾在多个公共服务机构任职,目前担任的职责包括英国商业大使、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HEFCE)成员、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成员等等。
郭正晓(副校长)
1983年获东北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和1988年分别获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至1995年先后任职于Strathclyde大学和牛津大学;1995年被聘为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材料系)讲师,2000年晋升为教授(英国第一位华人材料学教授)。2006-2007年任伦敦清洁能源中心主任。2007年被聘为UCL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在化学系及伦敦纳米中心工作;2008年被聘为UCL大学副校长,主管中国事务。2009年被聘为英国商业创新技能部——英中纳米材料聚焦合作负责人。(记者 张兴文 范京蓉 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