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自主颁发证书与文凭
举办网络高等教育的高校可以对达到毕业要求的本、专科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其具体形式由高校自主决定。
5. 实行弹性学制与学分制
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优越之处在于,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既可提前毕业,也可推迟毕业。
政府给予网络高等教育的这些政策支持,实际上是将网络高等教育推向市场,以市场操作的方式运行。
(二)适宜发展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
在我国,网络教育是沿着与国外不一样的轨道发展的。在国外,网络教育是作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或在职培训的一种方式发展的,我国却用以发展本科学历教育。目前,在四个层次的网络高等教育中,专升本学生占绝大部分。如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升本在职学生约占60%,其他试点高校也达到50%以上。这种发展方式虽然提高了网络教育的含金量,但由于先天的不足,使得网络教育作为本科学历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无法克服的困难,如校园文化的营造、教学秩序的管理等。
另外,由于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非常不适宜以网络的形式学习,我国这种模式的网络高等教育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对于在职的成人来说,网络教育因为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他们将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主要以自学的方式来学习网络课件。可以肯定,网络教育更适合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
(三)产业化发展
网络高等教育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不仅得益于政策上的支持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落后的现状,即存在庞大的教育需求,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或农村地区,这种需求显得更为迫切,网络教育的迅猛发展还得益于自身具有的规模效益。
公共经济学从产品的消费竞争性和排他性两个角度把产品分为三大类:纯私人物品、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所谓消费的排他性是指,当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别的人就不能再消费该产品了,如食物等;反之,如果一个人消费某产品而不影响别人消费该产品时,则该产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如公园等。所谓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根据公共经济学划分各类产品的标准,网络教育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1. 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网络高等教育归根结蒂是一种依靠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形式,而高校提供的主要产品是多媒体课件,其实质是多媒体教材。教材作为一种知识产品,具有典型的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当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时,边际成本为零。
2. 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
现代网络教育通过非常简单的方式即注册收费,就可以使对教育产品的消费具有很好的排他性。
由上可知,网络教育产品实际上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也完全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排他性消费,具有非常明显的规模效益,这使得举办网络教育完全可以盈利。因此,市场完全可以介入网络高等教育。因此,可以预期,网络高等教育将成为教育产业的拳头产品,是教育市场化的领头羊。对此,政府要有充分而周到的考虑。
和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相比,网络教育凭借其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关专家认为,实施网络教育是我国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举措。目前,清华等一批学校提出要建设“数字化校园”,北大已考虑校内学生有1/3的学分从网上取得。据有关部门预测,全国重点高校的近20所网络教育学院和广播电视大学在3年内将招收远程学生100万人。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晓鹏副教授告诉媒体:“传统上,教授们自己编写教案,对自己的教科书拥有所有权;现在,他们被邀请去帮助设计在线课程,网上大学希望与这些教授们共同拥有,甚至全部拥有这些课程的所有权。当前,知识产权的问题就变得很难处理。”另外,网络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张晓鹏认为:“目前我国计算机普及率偏低,网络传输速度太慢,宽带多媒体电信网等远程教学信息传输的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高,上网费用过于昂贵,致使教学双向交互信息严重不对称,严重制约了网络教学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认为要办好网络教育,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关的网络教育专利方面的政策,研究、制定激励教师投身网络教育的政策。信息产业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向网络教育提供高速、优质的上网服务。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制定明确的优惠和补贴政策,用于弥补网络教育起步阶段经费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