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22

2014年科学界大事件:人类起源 基因解码

  2014年或许会因为科学的胜利迅速演变成失望甚至是悲剧而被铭记:干细胞研究和宇宙学研究进展很快受到质疑;商业飞船遭遇重大挫折。然而,探测器登陆彗星、追踪人类起源以及协力了解大脑依然是值得庆祝的原因。

  太空竞赛 千帆竞发

  今年亚洲国家太空研究一路飙升。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把探测器送入火星轨道,成为首个第一次尝试探索火星便获得成功的国家。日本发射了“隼鸟二号”探测器,这是该国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第二次对小行星进行自动化采样尝试。尽管中国的月球着陆器“玉兔”号停止在月球表面收集数据,但航天指挥中心的科学家已经启动中国月球探测项目的下一步计划,即向月球轨道发射一架探测器并返回地球。

  但对于商业飞行来说,今年不是个好年头。维珍银河公司计划的太空旅游船“太空船2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试飞过程中解体,导致一名飞行员遇难。而事故发生前3天,弗吉尼亚州发射台爆炸事故毁坏了一艘非载人私人火箭,该火箭原计划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事故破坏了大量与空间站相关的研究实验,而国际空间站管理人员正在试图增加其科学产出。空间站的问题还延迟了部署一系列绰号为“鸽子”的对地观测卫星,这是利用小型“立方体卫星”收集太空数据计划的一部分。

  放眼更大范围,欧空局(ESA)则成功发射了期盼已久的首颗系列“哨兵”地球观测卫星。

  彗星“来电” 频创佳绩

  经过10年旅行,ESA的“罗塞塔”号探测器于今年8月份抵达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并进入彗星轨道。3个月后,“罗塞塔”号携带的“菲莱”号着陆器登陆该彗星,成为首个登陆彗星的着陆器。由于着陆器不幸降落在崎岖的阴影区域,在电力耗尽之前,“菲莱”号竭力向地球传回了64小时时长的科学数据。

  同时,一队火星航天器舰队——来自印度、美国和欧洲的探测器——和“赛丁泉”彗星历经了一场计划之外的擦肩而过。这颗彗星10月份在距离红色火星13.95万公里的地方呼啸而过,该距离仅为月地距离的1/3。NASA的着陆器依然在火星表面缓步前行:“好奇”号终于抵达自2012年登陆火星后就前往的山脉,“机遇”号载荷的里程表记录了40公里的行程,打破苏联月球着陆器“月球车2号”创下的地外天体行走纪录。

  而科学家在寻找太阳系外行星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飞跃。今年2月,现已结束使命的开普勒望远镜研究团队宣布,确定找到715颗系外行星的踪迹,是有史以来一次性确认地外行星取得的“最大批量”。开普勒团队还揭示了首颗位于其恒星宜居带内的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距离长期寻找的“地球双胞胎”更近了一步。

  人类起源 基因解码

  考虑到他们已经沉睡了近3万年,尼安德特人今年经历了不寻常的一年。由于远古时期的杂交,他们的DNA在非非洲人类基因中保存下来,今年两个研究团队对尼安德特人的遗迹进行了分类编目。在分别分析了两个最古老的智人基因——45000年前居住在西伯利亚南部的古人类和36000年前居住在俄罗斯西部的古人类之后,科学家了解了更多关于尼安德特人和早期人类的性关系。DNA结果揭示了迄今为止不为人知的人类部落以及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相结合的更加准确的时间,这一时期或在距今6万~5万年前的中东地区。同时,对欧洲的数十个考古遗址进行的碳同位素年代追溯结果显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在当地共同存在的时间比此前认为的早得多,在一些地方达到数千年。

  新老基因组绘制了农业文明出现的年代。除了更加古老的祖先以外,现代欧洲人携带的DNA还继承自8000~7000年前从中东地区迁徙来的浅肤色、棕眼睛的农民。这些早期农民驯化的农作物如小麦和大麦也通过基因测序得到进一步了解。今年7月,一个联合研究团队报告了小麦基因组的庞大草图,该基因组包含124000个基因以及170亿个核甘酸。另外一个研究团队则公布了3000个水稻品种的基因序列。

  未来的基因组很快将携带更多信息。在所有生命形式中存在的4种核苷酸的基础上,美国加州科学家在大肠埃希氏菌基因中加入了两种化学核苷酸。下一步将利用扩大的基因序列生产新蛋白种类。此外,人工合成完整酵母基因研究今年也研制出首个染色体。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