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关注就业 > 就业新闻
“史上最难就业年”:文化产业能做什么
2013-06-27    新华网-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699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今年夏天将跨出校门,比去年增加19万人,创新中国建国以来人数之最。因此,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当一些传统产业迫于转型压力,纷纷缩编减员时,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在吸纳就业上应更有作为,既分担社会就业难题,同时也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储备更多的人才,迎接新一轮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创意 好点子闯出好市场

  镜头:天幕城活体雕塑、德国风情街现场写生、啤酒街和啤酒坊街头艺术展演、四维空间动漫场景设计、青岛市社会福利院墙体彩绘……这一系列有创意的商业项目,都出自青岛大学学生创办的“创意工作室”。这群才华横溢的“90后”大学生,都是来自美术学院懂创意、会设计的人才,仅试营业半年,就已经接单30余项,创收11万元。

  “大学生创业已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低端’走向‘高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商贸领域,而是将眼光转向了发展前景更宽广、技术含量更高端的领域。”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介绍,大学生创业多选择广告策划、艺术设计、动漫制作、互联网文化、电影、音乐、出版等文化创意领域。

  “大学生创业应该有点技术含量、有些创意,不能去抢靠摆摊养家糊口的困难群体的饭碗。”一名大学生创业者以“过来者”的身份告诫“后来者”,“创业首先要有合适的项目,要有创意、有创新,一定要确保先生存下去,多倾听市场的需求,找到消费者,这是创业的基础。”

  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2亿元,从业人员规模接近100万,其中70%以上是“体制外”从事文化产业。

  人们习惯把“体制外”到北京追逐梦想的人叫“北漂”,他们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有的已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其中不乏成名者;也有“悲壮”失败者;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能力在北京有了一席之地,有着一段艰辛并快乐的回忆。

  他们中有的是作家和版权者的“伯乐”,以“版权经纪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创意策划,将作品出版成图书、形成数字版权,甚至改编成影视作品,放大作品的价值。

  他们中有的是演员,虽然许多人还住着地下室、每天以盒饭为生,但这些“北漂”们常用名角的梦想支撑着自己,常用成功者激励自己:“现在出名的王宝强、黄渤当初都是从群众演员和演配角开始的;就连周迅等知名演员也是从住地下室一步步走到舞台的中心……”

  他们中有的是画家,用自己的画笔,画出心中的图案。一对夫妇辞去老家的工作,来北京,靠丈夫在798画画为生,妻子动情地回忆说,当时在北京买了房,要装修时,“等米下锅”,丈夫卖幅画,就去买地板,再卖幅画就去买灯买墙纸……“家中的一切就是丈夫一笔笔画出来的”。

  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设计、写作,从一个个小项目开始,用自己的创意去征服客户,用自己的才能去打动消费者,既赢得市场的认可,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史上最难就业年高校毕业生平均月起薪为3378元
· 超半数大学生渴望入体制内单位
· 期待大学专业“绿肥红瘦”
· “最难就业年”挤压效果显现 上海毕业生超七成想留沪
· 今年真是“史上最难就业年”吗?扩招非根本原因
· 北京上海高校毕业生2013年签约率不足三成
· 沪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总体就业率95.8%
· 昆明高校毕业生离校前一年可享量身定制就业服务
· 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初职工资下降
· 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初职工资下降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