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关注就业 > 就业新闻
史上最难就业年高校毕业生平均月起薪为3378元
2014-05-14    中国教育网

字体大小:

  “史上最难就业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1.9%

  平均月起薪为3378元

  2013年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 这一年的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逼近700万大关,几乎达到香港地区的总人口。高校毕业生的供给持续增加,而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难以同步提高。这一年全球经济继续处于缓慢的复苏过程中,增长乏力;我国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是本世纪以来增速最低的一年。那么,“史上最难就业年”究竟真实就业状况如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2014年《教育蓝皮书》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悲观。

  《教育蓝皮书》指出,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3年6月对21个省份3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5060份),高校毕业生毕业时初次就业率为71.9%。从学历层次比较来看,初次就业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其中专科生为79.7%,本科生为67.4%,硕士生与博士生均为86.2%;从学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最低,为44.3%;从性别来看,男性初次就业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初次就业率(77.3%)高出女性(65.9%)11.4个百分点,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和“自主创业”两项上,男性分别高出9.8和1.3个百分点。

  2013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的平均为3378元。其特点显示为: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高,其中专科生为2285元,本科生为3278元,硕士生为5461元,博士生为8800元,各层次的高等教育收益率都很高。第二,男性收入高于女性,原因主要是所从事的职业和学历等因素的不同,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歧视。第三,学校层次高并不能够直接带来高收入,《就业蓝皮书》中指出,“211”重点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为3157元,一般本科院校为3793元,高职院校为3291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为2610元。第四,就业地区之间的毕业生起薪呈现中部低、两头高的特点,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88倍;其中,京津沪为5419元,东部地区为3148元,中部地区为2882元,西部地区为3167元。此外,在不同就业地点、工作单位性质、行业之间均存在着毕业生起薪的差异。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超半数大学生渴望入体制内单位
· “史上最难就业年”:文化产业能做什么
· 期待大学专业“绿肥红瘦”
· “最难就业年”挤压效果显现 上海毕业生超七成想留沪
· 今年真是“史上最难就业年”吗?扩招非根本原因
· 北京上海高校毕业生2013年签约率不足三成
· 沪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总体就业率95.8%
· 昆明高校毕业生离校前一年可享量身定制就业服务
· 京外京内生源7:1 毕业生缘何扎堆一线城市就业
· 75所高校发布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