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三个航段共下潜21次 科考成果丰硕

当地时间9月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杞海山区南侧,开展了试验性应用航次最后一次下潜作业,首次取得藤壶样品,这也标志着“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3个航段的科考任务全部顺利完成。
最大下潜深度2418米,拍摄到多种高清海底生物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最后一潜在海底工作6个多小时,航行距离约3公里,深度变化为600米,最大下潜深度2418米。下潜人员为潜航员唐嘉陵、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杨波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李宝钢。
“蛟龙”号在海底进行了近底观察,航行拍摄到多种高清海底生物和海底地质视像资料,采集了8升近底水样、6块富钴结壳,1种2个冷水珊瑚片段、3种3个海绵片段、1个7腕海星、1种3个海百合,并在该海区首次采集到1种2个藤壶。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介绍说,通过本次下潜发现,采杞海山2100米以浅海绵种类多、丰度高,说明海山的不同侧面生物种类组成明显不同。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