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3-09-20

“蛟龙”首个试验应用航次续写海洋强国新篇章

  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9月18日电(特派记者高博付毅飞)如果一切顺利,“蛟龙”母船“向阳红09”船9月19日将停靠江阴苏南国际码头。经过短暂的停留,最重要的是卸下“蛟龙”号潜水器后,有望于9月24日左右返回青岛母港。从6月5日到9月24日,其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一直被世界关注。长达113天、总航程16505海里的远航作业,“蛟龙”表现堪称完美。

  一年前,“蛟龙”号搭乘“向阳红09”船远赴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执行深潜试验,2012年6月27日,它成功到达7062米海底,刷新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纪录,在中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征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也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今年是“蛟龙”号实际应用的第一年。本航次中,“蛟龙”在南海蛟龙冷泉一号区、蛟龙海山区,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区和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采杞海山区,开展了3个航段21个潜次的下潜作业和38个站位的常规调查,圆满完成了全部科考任务,作业密度和复杂度远超以往。科技日报记者随船经历的这场波澜壮阔的大海试,首次取得了一批完整的深海样品和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科考成果,为我国开辟了深海研究的新前沿,也为后续开展深入科学研究和参与国际深海科技交流奠定了基础。这对于提升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意义非凡。

  屡探鬼斧神工深海奇景

  6月10日下午,刚离开江阴码头的“向阳红09”船上,首席科学家为众人放了一段录像。屏幕上无数纯白的螃蟹,还有褐色的贝壳,正是科学家们觊觎的深海冷泉。谁也没敢奢望第一次下潜就能找到它,但“蛟龙”做到了。

  现场总指挥刘峰一个月后说:“我们的团队干得太棒了。第一次就发现了冷泉;每次下潜都有新东西,都有惊喜。”的确,记者随船的感觉是,几乎每一次“蛟龙”上浮,都能带上让人称奇的奇怪玩意。戏剧性的元素散布于整个过程,让人们常觉得新鲜。

  尽管航段伊始,“蛟龙”为了避开风浪,只简单做了常规科学调查就返港避风。但回到冷泉区后,它首战告捷,捕获了大量录像上看到的白色毛瓷蟹和褐色贻贝。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