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公立学校为主”难以实现
在实地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北京城乡接合部的少数公办小学里面几乎没有北京学生。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些学校已经“被农民工子弟校化”了,北京本地的孩子反而很少。
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房租便宜的城乡接合部,这些地方的公办小学涌入了很多农民工子弟。北京学生的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抱有很复杂的心态。往往会想方设法地将孩子送入其他地区的学校读书。“在一些城市家长眼里,自己的孩子是不能和打工子弟一起读书的。”刘文华表示。
祝敬可痛苦地对记者表示:“虽然如此,我也理解他们。如果我是一个北京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在打工子弟为主的学校读书。”她认为,外来打工人员普遍生活压力很大,在城市打拼已属不易,在家中普遍对孩子缺乏管理,不经意间会形成一些坏习惯,孩子的学习状况也不太理想。
一所公办校的老师告诉记者,班上少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难以融入学生的群体,他们感到被老师、同学歧视,心理上压抑,严重的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
刘文华告诉记者,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学习成绩处于“弱势”地位,也使他们在公立学校处境尴尬,部分人不得不选择“高兴进入,无奈退出”,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距离公立学校渐行渐远。
“但是,孩子是没有高低贵贱的。”在给孩子们打饭的时候,突然祝老师转身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她的班上有40多名学生,11月24日中午他们吃的是西红柿鸡蛋豆腐汤,没有一个回家的,“家长太忙,我们要负责孩子的午饭。”
让孩子有学上,是城市农民工义务教育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近年来显现的一个现象是融入难。北京理工大学教育问题专家杨东平对记者表示:“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给他们安放一张书桌已不再是主要问题,更难的是融入,以新公民的心态融入城市。”杨东平认为,从城市公立学校的角度审视,“以公立学校为主”在相当多的城市难以实现,进入公立学校的农民工子女面临诸多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