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中国教育回顾 > 相关报道
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2009-09-13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老徐们的高考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这标志着中断了11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正式恢复。

  10月21日,新华社授权正式对外发布高考恢复的消息。还在太原市北郊化客头乡白道村插队的徐杨,终于得到了恢复高考的准信儿。

  与徐杨一样,数百万遍布城乡各个角落的知识青年,或从报纸,或从收音机里获得了准确信息。“高考”这个已经陌生了11年的词语,再次勾起了他们的求知欲。

  对于众多知青来说,恢复高考的信息还是来得有些晚。从得知信息到进考场,其实只有40天的复习时间。

  丢了的知识要想在1个多月内捡起来,并不容易。徐杨兄妹三人向生产队打了招呼,回家复习去了。徐杨的二姐很明智地选择了文科,这也是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普遍选择。徐杨说,短时间内,文科复习比理工科的效果要好,但是,当时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国家规定的历史、地理科目。“所以老三届毕业生考上的多。他们的中学是完整上下来的。”

  那年徐杨的大姐已经26岁,在山西毛纺厂担任车间主任,恰巧不在“25岁以下”和“老三届”两项可直接报考的规定之列。而且单位又不同意她参加高考。在太原五中上学时,从来都是第一名的大姐为此哭了很久。

  当年12月,徐杨兄妹3人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结果,3人榜上有名:徐杨被山东大学录取,他的二姐被山西大学历史系录取,如今是太原电专教师;徐杨的妹妹被武汉大学化学系录取,如今在广州大学任教。今天,市场上赫赫有名的“蓝月亮”洗手液,就是她的发明。

  谈起往事,徐杨还记得,当年,山东大学在山西只招8名学生,全在徐杨他们班。31名学生,年龄结构是从15岁到31岁。31岁那位同学后来成为太原理工大学的系主任。而当时他的孩子已经4岁。

  恢复高考的冬夏两季,全国有1160万人参加考试,那也是迄今为止,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当年,全国共招40.1万多名大学生,录取比例为29∶1,与今天大学的录取比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从复习备考到正式考试,全国掀起了一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其间,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师生同考、叔侄同考、夫妻同考的景象,被誉为“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盛举”。

  最让杨学为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经过“文革十年”,国家百废待兴。由于资源严重短缺,如何解决高考试卷纸张,成了当时教育部的一大难题。最后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临时调用原本用于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先行印刷高考试卷。

  杨学为认为:“考生报名条件和招生对象的重新确定,改变了过去既看个人表现、还查考生家庭出身的‘血统论’做法,使此前那些低人一等的‘黑五类’终于有机会抬头挺胸、重新做人。此举既扩大了优秀人才选拔的范围,又重新确立了以智力为标准的社会分工体系,还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32年前的高考亲历者、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说:“恢复高考不仅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健康的轨道,而且在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当时的高考,是在‘两个凡是’还未被打破的情况下恢复的,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说:“考试必然伴随着种种弊病,对此的确不能忽视。但在恢复高考制度30年后的今天,某些人似乎更多地看到了考试的弊病,因而患了‘历史健忘症’,甚至又想用‘推荐制’来补考试之弊。我们必须承认,尽管考试是一种有弊端的制度,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比它更好的、能够取而代之的制度。因此,我们不应因考试的弊病而否定这一制度,而应从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着眼,来改革这一制度。因为对于一个曾经以千万人的青春为代价、狂热地废除过考试制度的国家来说,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考试制度,并不断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趋完善。”

  从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的位置上已经退休12年,但杨学为还在不断研究中国千百年来的考试史。因为,作为“过来人”,他目睹了当年恢复高考时全国上下青年人的那种惊喜、激动和兴奋,也看到了此后中国的巨变。他说:“那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应当‘珍惜考试’。今天,我们的高考所要做的是,如何科学准确地测量出考生的才学,以何种方式让考生考得更好,而不是取消考试,或者否定考试在人才选拔上的历史作用和重要地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认为,恢复高考,并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入学考试的恢复,它还恢复了公平与公正,实现了整个社会理性的回归,为一切纳入规范化,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及人才基础。

  正如樊志民所说,恢复高考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冬,当徐杨在山东大学“补习”曾经逝去的青春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中国从此跨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历史,像一位垂暮老者,正在慢步向西走去,但依旧清晰的回声,不断地向今天走来。在新中国60年的气候年鉴里,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教育纪事:2004年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国门
· 教育纪事:夏令营“较量”背后的时代反思
· 教育纪事:市场大潮下的“南墙”变迁
· 教育纪事: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战略
· 教育纪事:高考招生改革从波折走向光明
· 教育纪事:张华救人引发生命价值追问
· 教育纪事:中国博士,百炼“出炉”
· 教育纪事:重启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教育纪事:中国留苏学生追忆留学的燃情岁月
· 教育回望:1988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的发端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