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NO.1共同关注:中国科学家首次获“突破奖”

远超诺奖!中国科学家王贻芳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北京时间11月9日上午,2016年“突破奖”颁奖仪式在美国加州圣何塞举行。中国科学家王贻芳作为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 [详细]

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揭晓 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奖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是中国基础科学领域目前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由中国、美国领导和俄罗斯、捷克及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科学家共同参与…… [详细]

我国科学家首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11月9日,2016年科学突破奖获奖名单在美国加州硅谷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揭晓。我国科学家王贻芳作为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详细]

NO.2获奖揭秘:捕捉“幽灵粒子”

中国获物理突破奖 揭秘王贻芳是谁?为何获奖?

  “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专注于推动生命科学突破性研究、表彰优秀科学家和激发人们把追求科学当作终身事业的热情……[详细]

捕捉“幽灵粒子” 王贻芳获“突破奖”

  2012年4月,王贻芳领衔的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发现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该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详细]

中国科学家首获物理学突破奖 主导大亚湾中微子实验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中方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在2012年3月8日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详细]

掘地3000米测"幽灵粒子"振荡 王贻芳获"第一科学巨奖"

  “大亚湾国际合作实验”历时8年,研究人员在核电站旁掘地3000米,经过数次爆破,完成了8个中微子探测器的研制和装配。结果表明,中微子第三种振荡几率为9.2%,误差为1.7%……[详细]

NO.3谈论风生:“超级科学奖”背后

中国获物理突破奖:王贻芳在美国领奖 被称"科学狂人"

  王贻芳此前曾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成为首批入选的6位“杰出人才”之一。低调、内敛,这是王贻芳身边同事对他的评价,“想从他嘴里挖出点有关他个人的故事或细节来,简直……[详细]

马云夫妇捐助的科学界"第一巨奖" 迎来首位中国科学家

  “生命科学突破奖”于2013年开始颁发,其单项奖金高达300万美元,远超诺贝尔奖,堪称超级“诺贝尔”。2013年,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夫妇作为捐助人正式加入该基金会……[详细]

“突破奖”背后的富豪学术情怀

  很多人会担心富豪设奖的权威性,这是出于传统的行政主导评奖思维。事实上,社会机构组织的评奖,权威性不是来自行政部门的认可,而是来自社会竞争,如果这一奖项获得学术界的公认……[详细]

中微子三问

中微子是什么?
它是宇宙隐形人 传播途中会“变味”

  说到中微子,就不得不提到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麦克唐纳——他们发现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有三种:电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中微子如幽灵一般,又小又轻但量又超大——相当于宇宙中星星的总和。而且它们神秘孤僻,几乎不与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
  中微子总是偏爱和电子、缪子、陶子中的某一种,一起被发射和吸收。科学家有个生动的比方,这就像我们喜爱特定口味的冰淇淋一样。
  无论中微子发射出来时属于电子、缪子和陶子中的哪一种,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变成什锦冰淇淋一样的味道混合体。也就是说,每个冰淇淋球到最后都包含了所有的3种味道。
  这种传播过程中的“变味”,就是学术上讲的“中微子振荡”。异曲同工的两个实验室,在11月9日共同获得诺奖。

它变来变去有用吗?
地震有望可预报 据说还能毁原子弹

  专家的回答是,“如果中微子打到地球的密度比现在再大很多个数量级,虽然反应几率很小,也许会造成一些影响的。”
  目前从太阳到地球上的电子中微子是多大的量呢?每一秒钟,就有数百万亿个中微子,悄无声息地穿过你这堵人肉墙,“当时在日本很有名气的粒子物理学家菅原宽孝,写了一篇奇文,就是讲‘如果能够利用超高能中微子束流,能够摧毁原子弹’。”这其中的原理大概是:打过去的中微子,可以与原子弹中的同位素充分反应,像化骨绵掌,将原子弹化成棉花弹。
  靠谱一点的观点则是:中微子可以直接穿过地球进行通信,比现在的通信快得多。此外,中微子还可对地球断层进行扫描,让地震预报成为现实。

王贻芳牛在哪?
发现“不存在的振荡” 有望解反物质之谜


  据法制晚报报道,大亚湾实验是一个中微子“消失”的实验,它通过分布在3个实验大厅的探测器来获取数据。每个探测器为直径5米、高5米的圆柱形,装满透明的液体闪烁体,总重110吨。周围紧邻的核反应堆产生海量的电子反中微子,近点实验大厅中的探测器将会测量这些中微子的初始通量,而远点实验大厅的探测器将负责寻找预期中的通量减少。
  “大亚湾国际合作实验”历时8年,研究人员在核电站旁掘地3000米,经过数次爆破,完成了8个中微子探测器的研制和装配。结果表明,中微子第三种振荡几率为9.2%,误差为1.7%,从而首次发现了这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
  有关专家表示,“大亚湾实验的结果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进行下一代中微子实验,以了解宇宙中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现象,即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

延伸阅读
发现前两种振荡者 可都拿了诺奖哦

  由于此前发现大气中微子振荡、太阳中微子振荡的美国和日本科学家都获得了这一殊荣,因此在王贻芳领军中微子的项目成果发布后,业界对其赢获”诺贝尔奖“的呼声甚高。而业内人士认为,因“科学突破奖”较“诺贝尔奖”关注领域和前瞻性更为前卫,所以本次“科学突破奖”可谓领先一步。

联系我们

出品:科研发展频道

策划:张伟静

电话:010-62603943

邮箱:zhangwj@cernet.com

鐗堟潈鎵鏈夛細涓浗鏁欒偛鍜岀鐮旇绠楁満缃戠綉缁滀腑蹇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浜琁CP澶05078770鍙,浜綉鏂嘯2014]2106-306鍙

鍏充簬鍋囧啋涓浗鏁欒偛缃戠殑澹版槑 | 鏈変换浣曢棶棰樹笌寤鸿璇疯仈缁滐細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