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牛在哪?
发现“不存在的振荡” 有望解反物质之谜
我们已经知道,中微子有3种类型,原则上3种中微子之间相互振荡,两两组合,应该有3种模式。大气中微子振荡和太阳中微子振荡已经被多个实验证实,但第三种振荡则一直未被发现,甚至有理论预言其根本不存在。王贻芳带领中国学者们一起完成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物理实验”,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值。
据法制晚报报道,大亚湾实验是一个中微子“消失”的实验,它通过分布在3个实验大厅的探测器来获取数据。每个探测器为直径5米、高5米的圆柱形,装满透明的液体闪烁体,总重110吨。周围紧邻的核反应堆产生海量的电子反中微子,近点实验大厅中的探测器将会测量这些中微子的初始通量,而远点实验大厅的探测器将负责寻找预期中的通量减少。
“大亚湾国际合作实验”历时8年,研究人员在核电站旁掘地3000米,经过数次爆破,完成了8个中微子探测器的研制和装配。结果表明,中微子第三种振荡几率为9.2%,误差为1.7%,从而首次发现了这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
据人民日报报道,有关专家表示,“大亚湾实验的结果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进行下一代中微子实验,以了解宇宙中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现象,即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
■延伸阅读
发现前两种振荡者 可都拿了诺奖哦
作为王贻芳工作上的合作者,祁鸣给王贻芳的评论是“做事一竿子到底”,“王贻芳比我小,我会称呼他‘大小伙子’。他这个项目负责人可不好当。”
祁鸣表示,由于项目参与的国家、科学家都很多,而且工作的分配也较为复杂,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王贻芳,不仅需要协调各个国家和小组,给参与实验的科学家们分配任务,还要全盘考虑实验的物理目标。“项目负责人需要有说服能力、协调能力,而且王贻芳最突出的特点是,他做事时还事必躬亲,一定会‘一竿子到底’。”
“探测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意义十分重大。”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兰州分院近代物理所博士生导师蔡晓红表示,“前两次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者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是南京人我自豪” 常回南大交流学术
“王贻芳开过玩笑,自己在出国之前,没离开过5平方公里方圆的南京,他以自己是一个南京人自豪。”祁鸣说,作为南大物理系知名校友,王贻芳曾多次回到母校进行交流。
听过王贻芳讲座的南大物理系原子核物理理论方向学生安冬冬说,“他讲座的语速并不快,但逻辑上非常严谨,丝毫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讲座的过程中,他还会和我们讲一些中微子实验过程中的有趣花絮,既调节了现场气氛,也启发了我们的思考。”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