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当你四五十岁去总结人生的时候,你马上就能在几千年前的经典中找到答案。
王登峰:对,而且讲得比我们现在讲得还好。比如刚才讲到的重阳节,为什么我们要敬老?《史记》里面讲得很清楚,说“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到了五十岁以后,他在家里可以杵着拐杖指挥了,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智慧足以让一个家安定;“六十杖于乡”,60岁的时候,杵着拐杖在乡里各地到处走,谁都可以听我的,因为我比你年龄大,我比你经验多;“七十杖于国”,那个国其实是诸侯国;“八十杖于朝”,就是天朝,就是说整个朝廷你都可以指指点点了;到九十岁的时候,天子要有什么问题,到你家里来,坐你们家炕头前向你请教。这就是中国人。
我们看看西方人怎么看待老年人的?累赘。我好好地活,吃香的喝辣的,想干嘛干嘛,老年人放在公寓里面就好了,有人给他送吃的就行了,这是西方人现在的养老制度,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这样的一个逻辑。我们现在也在做这件事情,这是很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讲,不能只靠这个,这也是我们的经典告诉我们的。中国的养老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刚才说到的《礼记?大同篇》中讲“老有所养,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说在2500年前,孔子脑子里面那个美好的大同世界是什么?就是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够有尊严地活着。中国文化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真正的讲人道主义。
主持人:对,包括对日常事物的处理技巧上,中国人特别讲究这个,比如说要拒绝一个人的时候,不是直接拒绝,而是会婉转地拒绝你。
王登峰:这就是西方所说的情商,最近几十年他们才注意到,而我们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做的很好了。我们现在要认清中国的现实,要明确中国的发展方向,要解决现在的一些困境,古人的智慧是可以帮我们的。从学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到人民的幸福、个人人生的发展,这些都可以从古人那儿汲取营养。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一块儿,对个人、对整个民族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现在做“中华诵”,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它确实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而不是仅仅跟着西方人走。西方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有它的独到之处,我们应该认真地向他们学习,但是并不等于说就把我们自己的东西全部丢掉。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现在我们很多人到了西方以后,看到他们的东西,比如他们吃饭的碗,觉得这个东西好,比我们的粗瓷碗好,所以就把这个买回去,买了以后,这个碗就放在餐桌上,把我们原来的碗就丢了,不要了,这是现在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而西方对中国文化也很感兴趣,他们到中国,看到我们喂猪用的一个碗,说这是明代的,虽然有一个缺口,没关系,我要买走它。买了以后,他会用它来吃饭吗?不会。他会擦干净了以后放在书架上,供在那儿,哪天拿下来玩一玩。所以西方人是在“把玩”中国的文化,而我们是在“顶礼膜拜”西方的文化,这就是差别。当我们对洋人的文化顶礼膜拜的时候,其实我们还抱着一个自己的金饭碗,只不过我们不知道它是金的,把它当做一个随便的东西丢掉了。
主持人:其实你对自己文化了解得越深越透,对别人的文化才能吸纳得越充分、越正确、越恰当。
王登峰: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因为它有非常强的吸纳外来文化的能力。就举一个例子,佛教。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它遇到的最大一个挑战,就是儒家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说你要是当和尚出家了,就无后了,这肯定不行。所以佛教刚在中国传播的时候,它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你可以出家,但是有一个前提,你们家必须得有三个以上的男丁,就是说兄弟三个或以上的家庭才可以有一个人出家。这样就解决了这三个儿子的父亲的问题了,反正有后了。这就是说外来文化在进入中国的时候,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另外,中国人在翻译佛经的时候也很有意思,把佛经里面很多内容都改掉了。
主持人:中国化了。
王登峰:对。比如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佛经里面说他出生以后,从他母亲胯下蹦出来,落地能讲话,能走路,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脚底下冒出一朵莲花,“脚踩莲花”就是这么来的。东南西北走完了之后,站在中间,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天上地下我老大,就是这个意思。印度佛经里说,这个时候从小孩子的脚底下冒出两股泉水,一股凉的,一股热的,因为他刚生下来,要冲洗。中国人翻译佛经的时候,把这段改了,改成什么呢?东南西北各走七步,天上地下我老大,没改,但是把地下冒水这个情节改成:当他说完了以后,不是脚底下冒水,而是天空中出现了九条龙,一起吐水,这叫“九龙浴佛”。这样就把中国文化里面这个“龙”的概念放进来,相比从地下冒出两股泉水,佛祖的地位就更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