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专题 > 总编面对面 > 教育专家系列 > 第一期 教育部语用司司长 > 文字实录
王登峰司长访谈:读经典需要注意的问题
2010-10-15    中国教育网 中国教育在线

字体大小:

 

专访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六)

  所谓经典,既包括古代经典,也包括现当代经典和红色经典,不能说只有古代的才叫经典。

  精彩语录:读经典,在乎内容不在乎形式。

  读经典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取代我们对现代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主持人:下面我想问问现在社会上跟语言文字相关的热点,比如这两年国学很热,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注意?

  王登峰: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从内容上来讲,(我不太赞成“国学”这个说法,很多学者也提到,说国学这个筐太大了,内涵不是很清楚,外延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很多人喜欢用也没关系,我觉得其实就是经典),经典从内容上来讲,有古代的经典,也有现当代的经典,还有红色经典,这个要摆正了,不能说凡是古代的才叫经典,现当代的就不能算了。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是很美的;“为了免除下一辈的苦难,我愿把这牢底坐穿”,“让地下的烈火,将我和这活棺材一起烧掉”,这也是美的,是一种价值理念,这跟孟子讲的浩然之气是一致的。人都是喜生恶死的,但是孟子说了,有的时候不一定所有的时候都要回避死,有的时候也不一定都要追求生。其实整个的中华经典,它的内涵应该是古代、现当代、红色经典都包括在内。我觉得这是第一个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第二个,读经典,在乎内容不在乎形式。现在有些地方,让孩子穿上古装去读经典。穿古装,做个表演,搞个晚会,都无可厚非,但还是不要追求形式,让老师穿上古装,拿根戒尺,我觉得这完全没有必要,这跟中国文化的思想也是不一致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要与时俱进,时代已经变了,社会形态也变了,还用过去的方式去做,是不行的。所以重在内容,不在形式。

  第三个,读经典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取代我们对现代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现在有一些人认为,我们应该恢复私塾,孩子不要去上学,就在家里读《四书》《五经》就好了,读到16岁,再学什么。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读经典是一个人的个人修养、思想品德等各方面养成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但是它不是教育的全部。我们现代社会里面还是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从经典的内容上来讲,一定要理解清楚,我说的古代经典、现当代经典和红色经典,其实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像孔子的“大同”理想、毛泽东的“耕者有其田”和现代“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孔子、毛泽东、胡锦涛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所以它能够传承下来。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按照一脉相承的文化线索发展下来的,所以从内涵上讲,红色的、现当代的和古代经典应该是并重的。第二个是形式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大家觉得中国是不是真的要倒退。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访王登峰:以校园足球带动学校体育工作
· 对话王登峰:扩大足球人口打造校园足球"升级版"
· 王登峰在2011语言文字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 王登峰司长访谈:如何建设“和谐语言社会”
· 王登峰司长访谈:最喜欢的中国经典著作
· 王登峰司长访谈: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感触
· 王登峰司长访谈:解读“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 王登峰司长访谈:为什么要做“中华诵”
· 王登峰司长访谈: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
· 王登峰司长精彩语录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公报显示:幼儿园在...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答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2012年数据:全国在...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