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则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消息:
3月12日,“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宣布《首都图书馆联盟惠民服务措施》,第三条指出:“在高等院校图书馆逐步实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办理借阅证使读者共享图书资源”。
相关信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鼓与呼者,奔走相告,“终于可以到北大、清华的图书馆看书了。图书馆的公共性与公益性终将实现。”担忧与反对者,心急如焚,“连满足大学师生基本科研需求都已捉襟见肘,对社会完全开放,大学图书馆,难承其重。”
而就在几天前,又有媒体报道,大学“失信于众”,为图书馆设立各种门槛,已背离“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承诺。面对指责,大学图书馆选择集体性“沉默”,“我们的苦衷又有谁知……”
大学图书馆,大门向谁敞开?大门又该如何敞开?
推荐内容>>关注高校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不应在“边缘”
推荐内容>>高校图书馆“宝藏”该如何开发?
推荐内容>>北京高校图书馆开放设门槛 部分需介绍信并收费
推荐内容>>北大清华等34所高校图书馆将向社会免费开放
推荐内容>>多所大学图书馆拟向社会免费开放 引发争议 更多>>高等教育专栏
图书馆为何选择集体沉默
“初衷本好,但消息公布后,我们的日子不好过,也很难表态。”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长选择无奈沉默,更耐人寻味的是,不少公共图书馆的馆长也不愿发表观点,“目前社会上的各种讨论,已经令高校图书馆陷入两难之境。图书馆的开放,不是一个简单的打开大门,请人进来的问题,需要很多基础条件的满足,如资源的丰富、文明素养的提升。而且,目前社会上的讨论已偏离大学图书馆开放的最终方向,喧嚣越盛,或许越不利于事情的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