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象36计以逸代劳
港校招生全面丰收
一边是内地高校抢生源各出奇招,一边是港校坐收渔翁之利。据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校录取的17名状元中,包括11名省级状元和6名市级状元。光省级状元今年就比去年多出近一倍。11名省级状元中除了3个来自北京外,其余的分别来自上海、广东、湖南、云南、安徽、西藏等地。这17位状元几乎全部拿到了每年16万港币奖学金。
北京的三个文科状元齐齐放弃了北大,其中四中的梁倩是北京大学校长推荐生,另两人也都报考了北大小语种专业。在北京三个文科状元被港大“包圆”后,本已保送北大化学系的理科状元——人大附中梁思齐也放弃了北大,选择香港科技大学生化专业。于是今年史无前例的北京四个状元全部都放弃了北大,选择港校。
推荐阅读:高招生源抢夺战缘何频发 唯分数论压制学生发展
推荐阅读:聚焦高招三大"网络话题" 自主招生缘何屡遭诟病
推荐阅读:内地高考招生乱象可能致优秀学生外流加剧
推荐阅读:高招制度迟迟不变 “生源争夺战”隐患难消
推荐阅读:名校争高分专科院校争生源:"两头"考生很"抢手"
>>>点击:更多教育资讯
这一次,内地高校在与港校的竞争中完败。2005年,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的陈秀野放弃了清华大学,选择到香港科技大学求学,一时间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港校和北大、清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出现。7年后的今天,“状元”放弃北大、清华选择港校已成为见怪不怪的事。
除了争夺高考考生的港校,其实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生直接选择出国。近几年北京高中生去国外读大学的人逐年增加。人大附中去年约50人被国外高校录取,今年上涨为70人;北大附中约10%的高三学生选择出国读大学;四中近百人申请国外高校,今年成绩最好的学生均已被国外高校录取。
记者点评
在内地高校为了争几个高分考生耍尽手段时,港校却异军突起,成为越来越多高分考生的选择。有评论认为,信息流通自由、学术自治和国际化标准管理是其相较大陆内地大学的优势所在,也是吸引大陆内地考生前往的亮点所在。
反观内地大学,在大楼建设上突飞猛进,在大师培养上乏善可陈。许多大陆内地大学的教授既不教也不授,整天忙于赶场子、跑官当、拿基金、争项目。
可见,与其用尽手段、耍尽心机抢夺一两个人才,不如真正花力气提升学校内在质量,探索教育体制的改革,尽快与国际接轨。(记者 周逸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