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专题:2011高考大纲名师解读 推荐专题:各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报道 推荐专题:当大学生“薪”同农民工 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推荐阅读:如何克服高校管理行政化倾向 教授治学路咋走? 推荐阅读:中国大学教改“去行政化”发出突破信号 推荐阅读:青年人文学者做学问咋就这么难
记者手记:“青椒”期待大学“去行政化”改革
“青椒”这个词如今已成为大学青年教师的别称。在工资收入、课题申报、层次晋升、决策权利等方面,青年教师都无法与“红椒”——老资历教师相提并论,他们担子重、贡献大,收入却不能与之匹配,对于他们的生存状况,本报记者一直在持续关注。
近期,记者在与一些“青椒”的接触中发现,除了待遇问题之外,大学教学和科研管理的行政化问题,更让他们受尽煎熬。
比如,上海这位青年教师所说的科研项目报销问题,看似是小事,但却占用了当事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事情,老资格的教师往往已经不用亲力亲为,可以找更多的代步、代劳者;而对于“青椒”来说,还没到能够“指挥”人的年纪,就必须亲自跑学校的各个衙门。
为了防止科研经费浪费,对科研项目加强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加强管理并不等于设置繁琐僵化的程序,而且,这些程序未必就能堵住滥用科研经费的漏洞。在今天,大学教学科研管理如何才能做到科学高效,仍然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高校真是国企最后的堡垒啊。”上海这位“青椒”痛心疾首地对记者说。
曾有一名青年教师在某论坛上提出这样的问题:高校会是下一个被改革的国企吗?这其实是广大“青椒”的愿望,期待大学能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尽快启动去行政化改革,给“青椒”的生活带来些许改变。(记者 周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