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大学周边出现“校漂族” 不可过度依赖校园
2010-04-12  新华网  

字体大小:

  管理校漂高校要大胆创新

  ■ 管理建议

  建议高校做好登记、统计工作。对想利用学校资源考研或就业的“校漂族”统筹安排,各院、系分别进行登记,统一上报学校,掌握“校漂族”的具体人数和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高校可与“校漂族”签协议,进行合同管理,发放临时证件。比如给他们发放为期一年的出入证、考研辅导证、就业招聘入场证、图书阅览证等相关证件,而“校漂族”则应履行服从学校管理的义务,如违反协议,学校可收回有关证件,不再提供服务。

  在“校漂族”管理问题上,学校要大胆创新。如可以开辟出一块宿舍区专门服务于“校漂族”,制定相关政策,参照在校生的标准,进行有偿服务。

  对那些居住在高校附近的“校漂族”,政府部门也要加强管理,办理流动人员居住证,将其纳入相关居委会服务和管理体系内,避免造成管理上的“盲区”。(廉思)

  延伸阅读:

  蚁族

  前段时间,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的“蚁族”引起全社会关注。但他们与“校漂族”有着本质区别,前者多以从事低收入工作为主,后者日常消费多由父母供给。“校漂族”多散布于学校内和校园周边,而“蚁族”则位于城乡接合部,一般远离高校,但交通便利,居住方式呈现出“聚居村”状态。“蚁族”是近年来在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等大背景下,大城市中出现的群体。

  啃老族

  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不光指应届毕业生,而是指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草莓族

  “草莓族”最先流行于台湾,是指一些职场新人看似外表光鲜亮丽,“质地”却绵软无力,遇到压力就抵抗不住,变成一团稀泥。“草莓族”的特性: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爱;从小不缺钱花,抗压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低;一有小挫折或是被批评两句就像草莓被碰撞到全身,撞烂了且无法恢复。这是出现在很多应届大学生身上的通病。

  御宅族

  指一些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的年轻人,例如动漫画、游戏等。他们对自己沉迷的事物无所不知,每天不断寻找新的资料加以牢记,但不会主动去接触其他的事物。因此,他们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并且对自己的状态非常满足。

  毕婚族

  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一毕业就结婚的现象,这部分大学生认为婚姻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甚至大学毕业的出路之一就是结婚———对方工作的稳定性、收入情况都是爱情之前的标准。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催生高校四类“校漂族”
· 大学“校漂”之困如何解决?
· “校漂族”聚集学校周边 依赖校园恐难脱稚气
· 毕业后仍围着学校打转 “校漂”一族烦恼多
· 毕业后围着学校打转转 “校漂族”的尴尬生活
· “校漂族”聚集学校周边 依赖校园恐难脱稚气
· 学校才能给我们安全感 "校漂族"勿成温水青蛙
· “校漂族”不断扩大 专家认为折射时代特征
· “校漂族”毕业后依然理直气壮留恋于象牙塔中
· “校漂族”,敢问路在何方?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