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漂族”不可过度依赖校园
■ 校内声音
●李春雨,首都师范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所所长
“校漂族”大都把“校漂”作为从校园向职业生涯过渡的缓冲期,从这个角度上讲,“校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校园对他们而言,不仅意味着便利的生活条件,更是他们的安全岛。但很多“校漂族”都有逃避现实、逃避成长所必须承担之责任的心理本质,对学校的依赖阻碍了他们摆脱稚气、走上社会的进程。校园环境相对简单闭塞,如果对其产生依赖,则容易造成人际关系单一、对交际范围的扩大有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甚至抑郁的心理问题。
同时,“校漂族”对学校的资源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教室、操场、食堂等,从学校角度看,这无疑也增加了学校的管理压力,不少在校生已对这一点有抱怨。
伴随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校漂族”群体很可能继续膨胀。在高校持续扩招、一些高校资源已显匮乏的情况下,他们可能成为学校管理上的一个负担。因此,高校需要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和职业适应能力上继续多做工作,给予更好的指导和培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范围,尽量在学校里帮学生做好毕业就业、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采写/记者 许海玉 郑晓钰)
校漂示范效应不应扩大
■ 校内声音
●廉思,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政治社会学博士后,“蚁族”研究学者
首先,出现高校管理盲区。“校漂族”已经离校,学校无法承担管理和教育职责。可是,他们又与学校若即若离,有的还进驻学校公寓,并且经常去图书馆、运动场或教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管理必然带来隐患,而要进行管理却难以入手。
其次,毕业生以各种名义回校漂着,使高校本已有限的资源更紧张。“校漂族”进入学习场所,在不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利用学校管理上的漏洞,享受着学校资源,如免费使用水电,免费听课、查阅资料等,无偿占用了那些支付高额学杂费的在校学生的资源,在扩招不断增加、学校资源已显匮乏的背景下,“校漂族”无疑是负担。这样的示范效应如果进一步被扩大,会导致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一行列,结果令人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