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原有部属中专管理权归属地方后,行业或生源户籍所在地区、就业地区有需求的专业,可跨省市招农户学生“农转非”,并在就业城市落户的政策。
上述政策有三大特点:一是把接受职业教育做为青年农民城市准入的必要条件,成为户籍制度综合改革的内容;二是中、高等职业学校招生重点向农村转移,并与“农转非”相结合,强化职业教育在城市化中的作用;三是拓宽职业学校招生地区,职业教育要努力做到城乡融通、职成融通、职普融通以及东部与西部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投资效益,促使职业教育在深化内部改革的基础上发展,并拉动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服务面越大,专业寿命越长,资源效益越高,这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淡化“投资转户”、“征地转户”,强化“学习转户”,降低城市准入的学历门槛,既有利于城市化的可持续推进,也有利于农村青少年学习动力的形成,还有利于职业学校现有资源的挖掘。拓展现有职业学校招生范围,既符合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也能提高教育的投入产出比。
增强职业教育对农民子女的吸弓力,不仅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全国教育“十五”计划的需要。全国教育“十五”计划提出:“努力争取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6O%左右”,要想完成此指标,必须大幅度提高农户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目前全国初中毕业生只有50%能升入高中阶段,其中非农业户口的比例相当大,不少大中城市非农户口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已接近甚至超过90%。从全国看,农户初中毕业生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则大大低于50%,将“毛入学率提高到60%左右”,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必须扩大招收农户初中毕业生的数量,其关键在于增强高中阶段教育对农民及其子女的吸引力。
城市化进程程度的加快,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传统方式提出了挑战,也为我国职业教育以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上述政策的时效性很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育行政部门应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下,在城市准入政策上下功夫,不失时机地制定能通过职业教育加快城市化进程,并借此拉动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
五、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城市化的方式虽然不同,但类似于英国“羊吃人”的做法,却是众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的。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具有无产阶级的一般优点外,其自身特殊优点之一是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从我国工人阶级产生和壮大的历史看,工人队伍主要由农民转化而来,许多已几代相传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其先辈也来自农村。这种特点,便于工人阶级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这种联盟既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胜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巩固和加强这种联盟。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民工潮”,是我国城市化进程重新开始的特有现象。现在的“农民工”,也只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特殊称谓。他们中的多数将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为我国加速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使我国工人阶级不断得以壮大。农民进城务工或进入小城镇,既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提升农民生活水准的必要举措。
职业教育不但要为青年农民“进城” 创造条件,让他们有适应进城务工需要的一技之长,更承担着将农民转化为工人,提高“农转非”人员整体素质,加快我国城市化步伐的重任。许多来自农村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将成为工人阶级先进分子,成为工人阶级新鲜成分的中坚。
我国应该也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通过职业教育引导农民进城务工,明确城市准入政策中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无序流动变为有序流动,提高进城青年农民素质并拉动农村教育的普及,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入世后的城乡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一线劳动者,提高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竞争力,应该成为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重要特点。
参考资料: 1.蒋乃平,《乡下人 城里人 边缘人》教育与职业,1994.12。 2.蒋乃平,《乡下人 城里人 国际人》教育与职业,1995.1。 3.老愚,《面向未来》职业技术教育,2001.27。 4.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制造业 蓝领忧》职业技术教育,2001.27。 5. 唐钧,《改革户籍 城乡一体不再遥远》北京青年报,20021.10。 6.王景群,《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职教通讯,20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