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青年农民转户或“城市准入”应有特殊要求,原因在于他们不但是“新市民”的主体,也预示着“新市民”的整体水平,是城市化可持续推进的重要标志。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地都在不断调整“城市准入”政策,但大多是在“高投资、“高学历”上设定条件,而对城市化过程中补充城市一线劳动者的政策却十分鲜见,宁波市对中专生入户的规定应得到重视。职业教育是提高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有效渠道,应制定青年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才能进入大城市暂住、打工甚至落户的政策,规定职业学校毕业是青年农民转为小城镇“市民”户口的必要前提。在过渡阶段,对于青年农民转户,加上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的规定,引导农民把“花钱转户口”调整为“花钱上学转户口”,不仅在户籍管理改革上可操作,还能促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发展,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难点,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在于学生及其家长缺乏接受教育的动力机制。学习要有动力,激发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是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前提。从我国户籍“二元制”管理的特有国情出发,“谋求转户”和“城市准入”,在一段时期内对农民及其子女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更何况,转户和准入又与谋求职业密切相关,这种因改变地位和获取相应利益而产生的动力,不但能大大提高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子女的吸引力,而且能大幅度减少九年义务教育的流失率。
在5年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但对农民子女而言,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仍会小于全国平均入学率。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将会有大批农村青少年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未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流入城市。如果能把职业学校毕业做为农村青年“城市准入”的重要条件之一,变“学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市”,无疑是落实有序流动和激发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除此之外,把职业学校毕业做为农村青年“城市准入”的重要条件,还能延缓新生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缓解就业难题;能拉动内需,鼓励农民的教育消费;能从动力机制上解决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既有利于城市“新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农村教育的普及。
四、制定发挥职业学校在城市化进程中作用的政策
要想发挥中、高等职业学校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应制定和强化以下政策:
1.青年农民职业学校毕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才能进入大中城市务工暂住、甚至落户的准入政策。
2.青年农民职业学校毕业,才能在小城镇落户的政策。
3.青年农民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贷款助学、勤工助学的政策。
4.各类城市企业在聘用一线劳动者时,只能与职业学校毕业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劳动者签订合同的政策。
5.保留并强化高职、中专以及中技艰苦行业对应专业招生“农转非”的政策。
6.在中等职业教育淡化中专、职高界线,统称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明确包括职业高中在内的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招收本地区、本省市农户学生并“农转非”的政策。
7.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不但可以跨地区,而且可以跨省市招收农户学生,“农转非” 后户口回小城镇或在就业城市落户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