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首先,需要研究不同的人在面对技术进行学习时的差异。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协作技能、信息素养等的重要性,但如何消除数字鸿沟,使所有的学习者应用技术进行有效学习,是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
其次,需要进一步研究技术环境下人的学习行为特征和心理过程特征,人与技术环境如何实现交互,什么因素影响学习者的心理(比如动机)。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技术环境下学习心理研究的深入,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将不再只满足于技术的简单应用,适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创建必将成为前沿研究的焦点。技术所支持的学习环境将真正体现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点,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将更注重学习者内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更注重社会交互在学习中的作用。
5.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
未来的教学设计将不仅重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而且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支持。为了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教学设计将越来越关注课程整合尤其是一般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而在整合过程中,如何设计研究型的学习活动、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综合型的学习活动、协作型的学习活动,以便让学习者综合应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创新人才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将更加灵活和弹性化,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角色将更为突出,学习过程的支持研究将变得更为重要。
教师从“讲台上的哲人”转变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也意味着,教学设计的方案不再像传统教案那样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的设计,教案应该向“学案”转变,学生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将成为“学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网络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对于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结构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实践才能适应其迅速发展。网络课程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学习组织和评价,尤其是形成性评价的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承载网络课程的工具,应该支持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
6.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现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就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的学科体系、教育技术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纷纷提出观点和看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来讲是一件好事。作为一个学科的定位与学科建设,除了以上这些问题以外,还必须考虑从事工作的人群及其从事的工作,包括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我国的教育技术工作者主要包括三类人群:第一类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他们主要来自各大学的教育技术系或教育技术研究中心等;第二类是全国电教系统的专业人员,包括中央及省、市、自治区的电教馆人员以及各学校的电教人员;第三类是计算机学科中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相关人员(如从事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人工智能的研究等)和相关学科的教师,这类人员以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为纽带。各学科的教师是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生力军。
国际上的情况也是如此,除了AECT(美国教育通信和技术协会)被认为是专门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群体以外,许多国际学术会议如CSCL(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每两年一次)、IC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Computersin Education,计算机教育应用国际会议,每年一次)、CAA(ComputerAided Assessment,计算机辅助评价,每年一次)等汇集了来自于教育、心理、计算机等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加,共同致力于教育技术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