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各国学者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有不同的见解。英国学者D·米切尔认为,教育技术学包括5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技术;教育信息和传播技术;教育管理技术;教育系统技术,即教育系统工程;教育计划技术。日本学者坂元昂认为,应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的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心理科学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利用人类工程学的知识,开拓便于教育现场使用的设施、设备和教材、教具等。
根据美国的1994年定义,我国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个范畴,研究内容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5个方面。
综合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良好发展,实质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
二、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受美国视听教育运动的影响,我国教育界也尝试利用电影、幻灯等媒体作为教学工具。后来,还成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此外,在一些大学里,像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央大学,还开设了电化教育的课程。电化教育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1949年,我国成立了电化教育处。20世纪7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的电化教育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教育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支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给予教育技术大力支持。80年代初期,国家拨款进口先进的视听教学设备,在学校建立计算机室、语音室等用于教学。1995年,中国教育科研网开通,标志着中国的网络教育应用的开端。1998年5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战略目标。至今,教育部已经投入了至少3.6亿元从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涉及硬环境建设、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相关问题研究。
2.组织机构
从1979年开始,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负责全国的电教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现在,中央和各省市都建立了电化教育馆,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专业性的电化教育机构。1991年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1991年,“电化教育教材委员会”成立,1993年更名为“教育部电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01年4月,重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将全国高等学校文科CAI与试题库建设协作组、全国高等学校理科CAI与试题库建设协作组、全国高等学校工科CAI协作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计算机教育研究协作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改建为“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旨在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高等学校的教育技术活动。
3.学术刊物
主要有《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外语电化教学》等。其中,《中国电化教育》由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主办,是一本面向教育工作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的综合性杂志,属于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创刊于1980年11月,是一本理论性刊物,主要由电教理论探讨、网络教育、中小学电教研究等栏目构成。
4.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1978年全国有教育技术从业人员1400多人,据1995年的调查,我国已有教育技术机构74849个,专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达20万人。从1978年开始,几所高等院校着手开设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到2000年,近30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专业,近20所高等院校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具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的、多方向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