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2014职教盘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2015-01-09 18:44   ·上海高院:复旦投毒案终审维持死刑判决 2015-01-08 10:35   ·复旦投毒案二审宣判 受害人父亲望维持死刑判决 2015-01-08 10:04   ·川大今年停招8个项目的艺术特长生 2015-01-08 09:55   ·山东大学两名校领导被学校官网“除名” 2015-01-08 09:52   ·浙江高校5年76人因职务犯罪被查 涉招生等多环节 2015-01-08 09:50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专题 > 党的十八大 > 科学发展 > 变革-教育启示
育人为本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和理念创新
2012-11-02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教育聚焦十八大特别报道


教育聚焦 十八大特别报道: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

  全面、准确地认识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人的发展既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第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提高。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坚持以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为本。《联合国首届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宣言》指出,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以及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既要能满足人当时发展的需要,也要能保证人身心和谐、均衡与持久的发展而不受伤害,具有全面、长久与强劲的发展能力。

  第五,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教育最崇高的理想是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即人人在教育活动和过程中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保障人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是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六,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就是为每个人提供一个有效的教育机会,同时,符合每个学生或学习者不同的需求,也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他所需求的有效的学习机会。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既要了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也要了解到每个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使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他们的期望。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所服务之对象——国家和人民,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需要。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大学物理学”课程
· 《好教育点亮人生》到底“亮”在哪里?
· 屈原教育思想探寻
· 好老师的“四有标准”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组图
· 斯宾塞:教育需要耐心和同情心
· 当代著名教育家马弘毅先生杰出教育思想实践再探
· 陶行知:学校德育应注意三大问题
· 卢梭的“自然教育”:热爱与尊重儿童
· “五道杠少年”受关注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冲撞?
· 教育变革背景下山东高校招生对策教育沙龙举行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公报显示:幼儿园在...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答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2012年数据:全国在...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