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是一九九九年世界上的头号热点。各国舆论对科索沃战争的说法不一,有的观点相互对立。在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被炸之前,中国、美国、俄国舆论各不相同。使馆被炸之后,俄罗斯态度趋缓,中国态度渐硬,中俄观点比较接近。
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之前,中国舆论认为,科索沃地区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支持科索沃境内阿尔巴尼亚分裂分子(这些分裂分子曾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宣布为恐怖分子。西方需要时,同是这伙人,西方舆论又把他们描写成受害者和民族英雄)。在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下,该地区民族冲突不断加剧。虽然南斯拉夫一再坚持科索沃问题是其内政,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南斯拉夫投下第一颗炸弹时,科索沃问题发生了质的变化。它由一个国家内部的武装冲突演变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众欺少、以强凌弱、以霸道践踏人道的侵略战争。应该说,中方的这种舆论导向是公正客观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舆论,大肆宣扬南斯拉夫政府实行大规模种族清洗,造成科索沃境内的阿尔巴尼亚族人民大量外逃。美国电视上天天播放的是阿族难民逃亡、阿族人被杀、被埋的镜头。把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刻画成杀人成性的侩子手。不承认种族矛盾是南斯拉夫联盟的内部事务。鼓吹"人权高于主权",宣扬北约干涉南斯拉夫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在媒体制造的这种舆论和"理论"的支持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对科索沃进行"人道主义干预"的幌子,实际上制造了新的人道主义灾难。对南联盟进行了历时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袭击了主权国家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
北约东扩和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的轰炸,侵犯了俄罗斯的利益,伤害了俄罗斯的民族自尊。俄罗斯在科索沃危机开始时态度强硬。俄罗斯舆论认为,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是反对分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民族英雄,伟大的国家领导人。西方舆论夸大南斯拉夫种族仇杀事实的报道,是促使北约决定发动科索沃战争的重要因素,是媒体主导了这场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全然不顾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残酷的空中打击,制造了一场令人类文明再次蒙耻的人道主义灾难。南联盟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奋起反击,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交战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南联盟最后不得不做出全面让步,接受强制的"和平协议",从而彻底丧失了对科索沃的控制权。这场以众欺少、以强凌弱、以霸道践踏人道的战争,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没有正义,只讲实力,没有主权和人权,只讲强权的可怕先河。在国际事务中,这种霸权主义横行的先河,将给弱小国家带来无穷的灾难。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警醒。
在科索沃战争结束近一年的时候,很多美国报刊都承认,在北约轰炸南联盟之前,所谓的科索沃阿族居民遭到塞族人大规模清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而这一说法,当时曾被美国总统克林顿用以作为解释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开战的主要依据之一。这一内幕的披露,也让更多的美国老百姓对那场战争的"正义性"和美国军队驻扎在科索沃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5]。
除了以上战争的例子外,在任何与政治有关的新闻报道中都难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正所谓"以中国人的视点报道世界",或者以美国人的视点报道中国。即便是像美国国会议员从纯商业利益来考虑,投票通过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国待遇这样的问题,也要打上意识形态的标志。上星期四(五月二十五日),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等媒体在报道美国众议院以237票赞成,197票反对的比例通过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国待遇时,一定要加上可以促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结束非民主的专制制度、改善中国的人权状况、使中国尽快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社会等。
再例如:一九九八年五月底,中美两国的四位著名记者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个关于"媒体与中国"的联合讲座。双方在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等问题上各执一词,讲座很快演化成了一场公开的思想冲突。本来被公众称之为"无冕之王"的记者自身相互更换了称谓,美国记者称中国记者是"笼中鸟",而中国记者则反讽美国记者为"井底之蛙"。最后,主持人不得不匆匆结束了这场强硬的对话[8]。可见中美双方记者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差异的显著,怎么能够想象他们在报道客观事物时不受到这些差异的影响呢。
三.国家利益和民族感情导致了媒体对客观事物的曲解
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利益和民族感情是相关联的。国家利益是民族感情的体现,民族感情又推动政府去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世界各国处理国际事务和国与国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国家结盟的条件是拥有共同的政治和安全利益。维护本国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国家利益和民族感情有时会超越意识形态。台湾海峡两岸绝大多数人主张台湾与大陆统一就是民族感情超越意识形态的例子;从七十年代起到冷战结束前,中美两国抛弃意识形态的对立,是因为中美两国在共同对付苏联扩张方面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冷战结束了,苏联解体了,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基础不存在了,意识形态的对立又日益突出了。
在传播学里,把记者报道某一事件分为三个过程,既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受一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思辩能力所影响;情感过程主要是受记者个人的国家利益、民族感情、个人好恶的影响;意志过程是指记者个人、媒体老板的意图,有时甚至是国家意志,也就是新闻为谁服务的问题。报道某一事物时都要受到这三个过程的影响,作为一家报纸或电视台更是如此,一个国家的众多媒体在报道国际事务时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这两个过程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不断放大,使公众得到的信息距离事物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
总体上说,就像中国媒体报道中国国内发生的新闻基本上是客观公正的一样,美国媒体对其国内的新闻报道还是比较客观的。可能是发生在国内的事,除媒体外,其它传播渠道多,传媒界不敢颠倒黑白所致。但各国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都从国家利益、民族感情等各自的视点去理解,新闻的客观性就大打折扣。在一定时期,媒体过分渲染有利于自己国家利益和民族感情的新闻,或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民族感情,而有意掩盖事实的做法,也同样伤害两国人民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客观地说,长期以来,由于其在报道美国国内新闻时基本上能够客观真实,美国报纸在美国公众中还是有一定公信的。所以即使报纸说谎话,公众也信以为真。由于美国在香港有巨大的商业和军事利益,美国政治家是非常不愿意看到香港回归到祖国大陆的。甚至有些不自量力的人鼓吹香港应该回归给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在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期间,美国媒体出于美国政治家的需要,集中制造香港不应回归中国的舆论,宣扬香港回归中国大陆会给香港经济造成灾难,大量移民外逃。
随便翻翻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大报纸,"别了,香港的自由"、"对中国说不"、"美国应该卷入香港吗?是!"等耸人听闻的标题。美国传媒在香港回归报道中,一些记者来到香港,带着这样的想象:"是跟上海陷落一般凄美的悲剧,期待的是壮丽的破坏……"。不料回归期间的香港却如此平静,既没有争相离去的移民潮,也没有他们预期的经济崩溃。
香港回归祖国当日凌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这样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的镜头:在阴森森的雨夜,寂静的夜空中回荡着坦克和装甲车隆隆的履带声。在深夜昏暗的路灯下,坦克和装甲车一辆接着一辆开进香港空无一人的大街。街上看不到任何群众欢迎的场面和欢迎标语。同一条新闻,在中国电视镜头上展现的是手持鲜花、欢迎标语、敲锣打鼓的大批香港民众夹道欢迎解放军进驻的场面。香港回归后的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还有谁记得西藏?":"现在香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吞并了,国际社会最好借此机会来研究研究中国对西藏的征服……中国吞并西藏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与缅甸、印度、不丹、哈萨克斯坦和东土耳其斯坦(新疆自治区)有了领土接壤。"就连上过一点历史地理课的小学生也不会写这种胡言乱语的文章,但是美国这些有国际影响的大报,为了美国政治需要,根本就顾不上作者的文字是不是谎话了。
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大陆,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八日,旅居美国的中国留学人员、华人、华侨、还有部分对华友好,支持香港回归中国的美国友人,聚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林荫大道旁的草坪上(其神圣地位相当中国的天安门广场),锣鼓喧天,龙狮欢舞,高举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参加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万人大游行。绵延一公里多长的游行队伍,从国家林荫大道旁的草坪上出发,经宪法大道、国会山前、第七街等一直游到华盛顿市的中国城。这是有史以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地区华人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游行活动。华盛顿市市长贝瑞、中国驻美国大使李道豫等要员都出席了游行后的演讲。贝瑞还在演讲中公开支持中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政策。作为当地的最大报纸《华盛顿邮报》对此无法视而不见,如果一点不报道就无法向市民交代。但如果真实地报道参加游行庆祝的人数,无疑与华盛顿政治家的要求不符。因为该报长期以来根据一些人的政治需要,散布谣言,谎称海外华人对中国收回香港存在恐惧心理。结果,该报把这条消息作为简讯放在当地社团活动消息中的最后一条,报道说共有一百多华人参加了香港回归庆祝。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报道说有几百人参加。笔者也参加了这场活动,并有意估计了参加的人数,号称万人同庆香港回归的大游行,实际参加人数为六千多人。比美国媒体报道的一百多人或几百人多多了,其实仅参加游行的美国友人也超过一百人。
《华盛顿邮报》是这样报道香港回归对台湾的影响的。一篇题为"台湾对香港交接没有喜庆气氛"是这样开头的:"假如你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但是有一个男人端着枪或拿着一把刀强迫你的女儿嫁给他,这就是中国如何强迫与台湾统一的……"。在香港回归期间,《华盛顿邮报》电子版每天头版头条刊登台独分子的广告"对中国说不"和"反对中国吞并台湾"的醒目广告。同时,还连续刊登"大多数美国人希望台湾独立"的所谓"民意调查"[9]。殊不知这些做法极大的伤害了广大华人期盼祖国统一的民族感情。
在对科索沃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事件的报道中,美国媒体在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方面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我们大家都可以理解,凡是与本国大使馆有关的冲突事件,都会深深触及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美国公众对这一点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八十年代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的人质危机,一直是美国和伊朗两国改善关系的障碍,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实行了多年。两年前美国驻非洲两国大使馆遭袭击事件,都曾在美国社会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应,美国人民应该记忆犹新。但美国媒体对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被炸却突出报道"误炸",对死伤人员轻描淡写,并宣传历次战争中有关误炸大使馆的资料。诬蔑中国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是受到"政府指使"。电视台天天播放的是满目沧痍的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墙壁、向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投掷石块的青年学生、美国驻成都总领馆被烧等镜头;《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要报纸上刊登的是美国驻中国大使尚慕杰躲在大使馆办公室窗后的带着恐惧与期盼眼神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美国驻中国外交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美国人民中进一步宣扬中国好战的情绪。
中国在美留学人员也在美国各地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的活动。在大华盛顿地区的上千名中国留学人员自发地聚集在白宫门口,抗议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悼念死难记者,美国媒体却视而不见,根本不予报道。
受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影响的美国媒体,使事件本身受到曲解的报道,在误导美国公众的同时,也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美两国元首达成的双方致力于"建立两国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愿望受到质疑。
中美两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求同存异,减少麻烦,增加互信。发展中美友好关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既要两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又要有良好的民间感情基础。就炸馆事件而言,美国政府不愿把全部事实公之于众,坚持"误炸"的说法。这种说法不能消除中国公众的疑虑,也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而对美国民众而言,他们也同样需要了解更多的真相。
在阶级利益、国家利益逐渐消退后,世界终能进入民族大融合阶段,届时,媒体才可能接近客观和公正。但这种融合的前提必须是使各个民族心悦诚服的,而不是以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为标准。低科技也罢,高科技也好,把领先一步的科学技术力量转化为舆论强权和武力或暴力去压服、征服别的民族,终究不会有好下场。盲目自信、唯我独尊、不自觉地充当世界警察,可以说是大国强国没落前的通病,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西班牙、葡萄牙如此;十九世纪英国"日不落"帝国的美梦也醒来了;那么,美国政治家的霸权主义梦想凭什么就能变成永恒呢?
四.信息传播的不对等导致了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不了解
中国人了解美国可以从书本、留学、访问、中美双方媒体等多种渠道。美国人民了解中国主要是靠美国的媒体宣传。
1.首先是中美双方在人员交流上的不对等,相应产生了信息传播方向的不对等。造成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不对等,影响了两国改善和加强关系的民众基础。
无论从规模和数量上讲,中国在美国的投资公司都没有美国在中国的投资公司大和多,但由于美国人被派往中国是列为到艰苦地区出差,中国人去美国工作是很多人向往的,所以造成公司常驻人员是中国在美国的人员多。而且,美国派往中国的常驻人员又以华裔为多。根据美国教育研究信息中心(ERIC)一九九九年的统计,中国在美国注册攻读各种学位的留学生有五万一千余人[10],加上访问学者、进修人员和毕业后在美临时工作人员等共有十三万多人。而美国在中国的同类人员不到两千人。
根据美国移民与归化局(INS)给中国的移民配额,每年都有几千中国人获得美国的移民签证[11]。目前在美国的华侨超过二百万人。另一方面,美国人移民到中国的数量几乎为零。受经济条件和不易获得签证的影响,中国去美国旅游的人数远不如美国来中国旅游的人数多。但这一差别又被中国赴美进行短期商务、政务考察,参加学术会议的人数远多于美国以同样目的访华的人数所弥补。
2.其次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在动力与美国人了解中国的自我要求方面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造成了从数量上中国人了解美国的人多,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人少。
尽管美国是以讲英语为主的国家,但中国学英语的人数比美国说英语的人数多。如果把中国的英语教师、研究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研究人员、研究西方社会科学的专家加起来,估计不会比全美国的教授少。中国人用的西方教材,阅读的西方文学著作远比美国人能看到的东方同类书籍多得多。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美国人希望了解中国的积极性在不断增高。尽管如此,美国人学汉语的人数仍然是屈指可数。在美国共有634所华人社区举办的中文学校,学生总数为83,000人[12],其中"希望中文学校"的会员就有一百多个。但这些中文学校主要是华人和留学生自己业余办的,学生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华人子弟,以周末上课,业余学习为主。目的是不让自己的后代忘记中华文化传统。这与中国人学英语是为了了解西方和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中国几乎百分之百的大学都开设英语课,而且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必考科目。美国大学开设汉语课的情况很少。根据九九年六月份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掌握的数据,在美国三千多所大学中,开设汉语课并作为学分承认的不到五十所,也就是说只占百分之一强。美国学者中的汉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倒是有一些既不会说汉语,又没有到过中国,专门攻击中国的所谓"中国问题专家"。而中国人中像笔者这样在美国工作数年,到过美国近四十个州,多数情况下是自己驾车访问考察,专门研究美国某一方面问题(笔者研究美国的高等教育和大学中的科研管理)的可能超过百人,这些人从来不敢妄称自己是"美国问题专家"。
3.最主要的不对等还在于与中国媒体向美国传播信息相比,美国媒体向中国传播信息占有绝对优势,这种信息传播几乎是单向的。
近十年来,在中国的国际新闻中,美国享有头号的位置,其次是日本、欧洲等。在美国的国际新闻节目中,除非在江泽民访美或克林顿访华期间,排序大致为:欧洲、中东、日本、俄国,中国大概可以列在第五或第六位以后。
中国在美国有电视节目播出,主要是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中的英语新闻部分,每天在华盛顿特区的播出时间为三十分钟。设在美国中西部的斯克拉(SCOLA)电视台承担播送以汉语教学为主的中国制作的电视节目。笔者九八年十月访问该电视台时了解到,该节目只能往卫星上传送,大部分时间电视信号不能下行。由于大国心态,一般美国人很少有兴趣看中国的电视节目。
另一方面,很多中国人喜欢看美国的电视节目。尽管中国政府对接收卫星电视信号有报批的规定,但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卫星电视接收天线随处可见。大一点的宾馆可二十四小时收看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等电视节目,有卫星接收天线的居民在家里也可以随时收看他们喜欢的美国节目。
近几年每年都有十余部美国大片在中国放映,当然,这些影片都是文化部门有选择的引进,主要是考虑娱乐性。但在娱乐的同时,也传播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等被美国政客称之为与以炮舰政策等实力为主的"硬性力量"相应的,美国称霸世界不可缺少的"柔性力量"[13]。而中国电影很少能够进入美国的电影院。几年来,即便侥幸能够进入美国电影市场的几部中国电影,如《大红灯笼高高挂》、《变脸》等,其放映效果决没有美国大片在中国的轰动效应。况且,这些能够进入美国电影市场的影片,既不反映中国的现实,也不代表中国人的文化和价值观。
中文报刊可以在美国发行,但订户主要是华人和留学生,他们以关心中国的发展为主。
尽管美国报刊不可以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但各种转载消息远比发行一份报纸的内容多。而且,中国各大宾馆、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可直接订阅美国本土的报刊或接受美国报刊业的直接赠送。中国大学的图书馆内,随处可见美国的报刊。因工作关系,笔者曾访问过一百多所美国大学,发现在美国大学图书馆中的亚洲收藏中,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的报刊依次排列。包括中国驻美使(领)馆为了中国在美留学人员了解国内发展和吸引留学人员学成回国,对一部分中国留学人员相对集中的美国大学图书馆赠送的部分报刊,中国大陆报刊的数量不及韩国的多。
九九年四月,我应美国新闻总署之邀,给准备访华的美国富布莱特学者介绍中国的高等教育。本来与媒体无关,可能是出于兴趣或其它,有位美国教授曾向我提问,"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份报纸?"当我回答"There is only one you can read,中国有2000多种报刊时",他们竟认为我是在讲天书,根本不相信。没有到过中国的美国大学教授尚且如此,也就难怪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中国只有一份官方报纸了。可见美国媒体片面宣传的中国政府控制新闻自由的作用如此之大,也可见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了。我敢断言,中国准备访美的富布莱特学者在去美国之前,绝对不会有对美国如此缺乏常识性的了解。
起源于美国并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互联网,给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形式。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网络信息铺天盖地,更使美国的声音畅通无阻。"利用因特网,可以将美国政要在华盛顿和纽约的讲话即刻用英语发布到全球。由此可见,带有美国色彩的、数量庞大的信息充斥着世界"[14]。由于中国的互联网起步较晚,目前网络上的中文信息难以与英文相比。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可路上跑的却基本上是美化美国、传播美国价值观念的信息快车。中国目前有890万网络用户,他们大多数都懂英语。美国目前的用户超过8000万,但能看懂中文的寥寥无几。这就造成了信息传播的又一不对等。
4.此外,政府作用和人类普遍的崇强心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作用,它进一步加大了信息传播的单向性。
美国政府设有专门机构美国新闻总署(USIA),负责对外宣传工作,特别是加强对意识形态对立国家的宣传。这些宣传手段不仅靠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工具,而且还包括提供人员交流的经费资助、设立培训项目等。尽管从一九九九年十月美国新闻总署归并在美国国务院机构内,但其经费没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都没变。中国政府没有类似的经费和机构(至少笔者不知)。若有,可以肯定地说,工作人员数量,经费额度与美国新闻总署不是同一量级可比。
崇拜强者的心理暗示夸大了强者的优势,也强化了强者自身的盲目自信。本来,作为宠物,人们对黑猫和白猫并没有特别的偏爱;咬人的无论是黑狗还是白狗,人类共同的态度是憎恨和厌恶。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从穿着舒适来讲,起源于中国的旗袍都有很大优势,但却难以让世人认可。另一方面,穿在身上并不舒服,也无任何审美意义的美国牛仔裤;吃起来并不十分美味,又不具备合理营养结构的麦当劳快餐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到处扩展。受崇强心理的影响,在国际事务中,美国的声音更容易受到重视;在传媒界同样如此,来自美国媒体的消息会受到它国媒介的青睐。不应该把人类普遍的崇强心理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喜欢来自美国的事物并不等同于中国人就认可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唯一强国,受崇强心理的影响,不少中国人对来自美国的事物具有特殊的偏爱。会讲英语被视为是个人素质高的标准;能经常看到美国大片的人被认为是有路子;可以经常收看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新闻节目会被人另眼高看;到图书馆阅读美国报纸或英美著作成了层次高的表现;上网浏览来自美国的新闻成了一些人的时尚等。这些都给美国媒体在中国传播其新闻观点以及其文化和价值观带来了绝对优势。也使中国政府在处理中美两国关系问题上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即便存在以上各方面信息传播流量的不对等,我们经常听到的是美国媒体批评中国政府如何控制人们的思想,及中国的新闻如何不自由等指责,而很少听到中国人批评美国的文化和思想意识侵略,岂非怪哉。
由于以上的各种不对等所产生的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一般美国人对自己历史的了解,有时可能不如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影响的美国媒体,不能客观、全面的介绍中国,造成了美国人民对中国政府的误解,和对中国人民的不了解。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要比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更全面,更客观些。
二十年来的中美两国关系虽然充满困难、障碍和冲突,但更多的是希望、机遇和合作。中美关系得到今天的改善和发展来之不易。它凝聚着中国三代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和心血,凝聚着美国民主与共和两党六届政府的积极贡献,同时也凝聚着两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努力。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中美关系在新的世纪中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中美关系能否更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两国人民的信息沟通和两国利益的相互磨合。这就要求两国政府在处理中美关系时要有新的眼光、新的思维。这种新的眼光和思维既取决于双方对冷战后新的世界政治与安全战略格局的认识,也取决于对中美关系二十年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的反思。这种经验与教训是多方面的,以笔者拙见,应当反思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两国之间的信息传播。如果美国媒体屏弃对中国采取议题设定的做法;美国政治家放下盲目自信、唯我独尊的大国霸权心态,鼓励美国人民多了解中国;双方媒体尽量避免意识形态的干扰;减少国家利益和民族感情的影响,客观真实地报道中美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必将会为构筑中美两国友好关系大厦的工程中添砖加瓦。
致谢:上海外国语大学胡礼忠教授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关参考资料,笔者深表感谢。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
[2].Denis McQuail,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Longman Inc., London, 1981
[3].刘康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吴文,"统一口径,粉饰自己,美国管制对外新闻发布",《羊城晚报》,1999年8月14日
[5].John Barry And Evan Thomas, "The Kosovo Cover-Up",《Newsweek》,May 15, 2000
[6].Ben H Bagdikian, "The Media Monopoly", Boston Beacon Press, 1987
[7].杰夫瑞.斯坦伯格,"西方垄断新闻媒介如何控制人民的思维",纪文摘译自《政治经济情报述评》周刊,1997年1月17日
[8].唐爱民,"李希光新书新视点《中国有多坏》",《中华读书报》,1998年10月14日
[9].李希光,《中国有多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
[10].Education Research Information Center, Publications, http://www.ed.gov/pubs/studies.html
[11].Chinese Immigration and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 Administration, 1996 http://www.nara.gov/regional/findaids/
[12].Chinese Heritage Community Language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ERIC, http://search.ed.gov/database/eric_degests/
[13].Joesph S.Nye and William A.Owens,"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1996
[14]."促使美元占统治地位的信息网和人际关系网",日本《经济学人》,1998年10月13日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