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为战略方向,以辅助决策驾驶舱建设为牵引,打造智能基座,创新应用模式,全面推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全链条升级,支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打造智慧决策中枢。构建“数智化”协同运营体系,建成校园治理全场景覆盖的数智平台,通过对数字校园基础设施、物理校园运营管控及融合校园发展成就三个维度的运营体系构建,建成包含近600个监测点的指标体系,推动学校科学治理和精准决策。构建“绿色化”立体生态模型,建设校园精细化数字孪生,实现四校区两基地的校园空间、建筑及重要景观的数字重构,整合物联感知数据源,通过校园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三维映射及实时互馈,打造绿色节能、安全可控的智能运维新模式。创新绘制校园生态地图,多渠道采集生物视频、声纹等数据,实现校园内3278棵树木的固碳能力及220栋建筑的能耗实时监测。构建“融合化”多元治理架构,聚焦党建引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国际合作、文明文化、社会服务等八大核心业务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融合学校整体发展格局及各领域的突破性成就,为学校发展提供一体化决策支持。开发基于大模型能力和学校大数据的决策支撑系统,实现智能讲解、智能问数、智能简报和智能操控四大功能,推进运营态势的实时报告、资源调度的动态优化、风险管控的策略建议、跨域业务的深度融合,开创辅助决策新模式。
以“算力、数据、模型”构建教育数字化智能基座。夯实适配多学科需求的计算基础,建成“有线网+无线网+5G专网+物联网”四网融合的立体网络架构,通过98公里光缆环网实现校区间高速互联,部署无线接入点3万多个,覆盖全校区教学、办公区域和1.6万余间学生宿舍,提供师生免费上网服务。联合三大运营商构建5G虚拟校园网,实现校内资源校外广域可达。建成“混合云计算+超级计算”融合架构,打造强大的超算平台,为AI for Science科研范式变革提供有力支撑。建成基础数据平台,具备数据仓库、数据交换、数据开放、数据编织等全方位数据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汇聚54个系统、2213张表数据、日均处理800万条数据的数据湖,促进数据互联互通,有效破除数据壁垒;同步建设物联平台,接入8大类超14万个终端(如摄像头、智能表计等),汇聚近10亿条物联感知数据,实现校园环境与设施的智能感知与精准调控,提升管理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入学校基础设施,本地化部署大模型AI应用创新平台,集成超40个行业领先的开源模型与商业模型,构建起覆盖教学、科研、管理等流程的智能化服务体系,通过加入文生图、图片理解、联网搜索、语音识别等功能模块扩展大模型能力,助力智慧校园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跃迁。
以“创研、创用、创享”多模式服务全校师生发展。搭建开放型教育创研生态,师生团队基于学校提供的算力资源,自主研发垂类领域学科大模型,土木学院自主训练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大模型CivilGPT,涵盖44门专业课程、14类注册工程师考试内容,以及2600余本课程教材和规范文件,提供国内外2.5万余名专业学者数十万次问答服务,攻克土木工程领域知识结构化与动态更新难题。塑造服务型人机协同创用模式,研发“小舟”数智学伴,整合多类型学习数据,自动生成266套课程知识图谱,进而通过知识分析模型、能力评估模型、素质发展模型,构建覆盖个性化诊断、教学质量监测、成长路径规划的智能化人才培养体系;在“一网通办”平台融入“同济同学”智能服务助手,重构校园服务体系,推动传统服务流程向智能对话交互式流程转变,实现“一网通办”智能化服务转型升级。建立“AI训练营—创新大赛—成果孵化”创享培育体系,支持学生深挖生活学习需求,自主研发“AI饮食助手”“诗经学习助手”等智能体,实现AI技术与师生创造力激发的深度融合,形成“人人学AI、人人用AI、人人创AI”的可持续创新生态。
来源:同济大学,本文也在教育部官网新闻频道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