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高校网络信息中心的名称发生了变化,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如北京理工大学的“网络信息技术中心”更名为“数字化与智算技术中心”;山东大学成立数智化支撑研究院,原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整体划入其中;北京建筑大学的“网络信息管理服务中心”更名为“数字化与智算中心”等。
信息化部门名称变化的背后,是新形势下定位与角色的改变。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新名称多与这几个词相关:数字化、数智化、智算等,这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总体战略,另一方面则是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对信息化部门的角色、职能的重新定位。
从北京理工大学看高校信息化部门演变历程
历史上看,高校信息化部门纷纷更名并不是第一次。实际上,从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许多高校的信息化机构历经几次更名。
互联网之于教育,最早可追溯至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建成,CERNET以各高校为节点,建成一张覆盖全国的互联网主干网,连接全国广大高校。与此同时,各高校开始建设校园网,网络中心/信息中心在校园网的建设中应运而生。
北京理工大学可以说是一个缩影。
1999年,北京理工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成立,主要负责校园网建设。2000年~2015年是部门主导业务系统建设阶段,建设了教务、财务、人事、资产等系统,在这一阶段,中心经历了两次更名:2002年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更名为网络服务中心。2015年~2020年是信息互联互通阶段,学校实现了统一身份认证、建设了支付系统、流程平台等公共基础平台,完善了数据中心,2016年更名为网络信息技术中心。2020年至今是智慧校园建设阶段,建设了i北理App、艾比特AI助理等应用。
2025年5月,网络信息技术中心升级为数字化与智算技术中心,挂靠人工智能学院,其职能从网信服务转变为管理运维模型算力底座,致力于全方位赋能教学、科研与治理。在网信服务的基础之上,数智中心的主要职责有所扩充,增加了“负责学校人工智能赋能的技术支持与保障,负责学校智算中心的建设、管理与运维”两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
“我们学校一直推行管服分离模式。”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康慨在接受《中国教育网络》采访时表示,“学校信息化办公室没有变,依然跟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合署办公,定位是统筹管理学校信息化建设,衔接上级网信办相关工作;改名字的是学校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康慨进一步介绍了名称的变化所反映的学校信息化工作思路的转变。初期,信息化概念还没有成型,网络信息中心的名称反映了以网络实现信息共享的核心目标。第二阶段,各部门牵头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网络服务中心这一名称体现了其定位是服务支撑,还没有成为学校信息化的关键推进力量。第三阶段,学校在2015年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强化全校统筹,推进信息互联互通,这时,网络信息技术中心与信息化办公室成为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和牵头单位,网络中心突出技术支撑,信息化办突出统筹管理。第四阶段,AI技术为各领域事业带来颠覆性变革,网络中心也进一步明确了其要通过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转型,于是成立了数字化与智算技术中心,以实现智慧化变革的使命。
AI时代信息化工作的新挑战
如果说2023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带来了一波高校数据挖掘热、算力建设热,那么2025年DeepSeek掀起的高校AI工具本地化部署浪潮,则标志了AI时代的全面降临。
从今年开春起,许多高校的校领导对如何从战略层面利用AI和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有信息化部门的负责人表示,校领导很关注两点:AI出来了,学校要迎头赶上,应该怎么做?算力方面,作为校领导能做些什么来支持学校的科研?此时,学校对于信息化的期望是不仅要起到支撑作用,更要成为引领力量,全方位赋能学校的发展。诚然,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很多高校的信息化部门都进行了诸如AI校园助手等应用的探索。然而,若论及高等教育的主责主业——教书育人和学科发展,信息化在服务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助力仍然略显薄弱。
快速响应AI时代教学、科研的需求成为信息化工作的新目标,然而,这一目标实现起来障碍重重。一方面,对于AI技术研发和应用而言,传统的信息化部门受限于技术储备和学科边界,难以独立完成大模型训练任务。另一方面,单凭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撬动全校分散的资源,无法满足层出不穷的新需求。因此,信息中心与其他院系的融合就成为了新的趋势。
在信息化全方位赋能学校发展的理念驱动之下,2024年,山东大学成立了数智化支撑研究院,原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整体划入其中。这是一个新型学校直属机构,兼具研究和管理服务职能。除了承担原有职能之外,还增加了三项核心职能:一,围绕大数据与AI等前沿领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研究;二,开展深度数据挖掘和整理,提出解决方案;三,统筹AI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校治理等领域深度融合的工作,构建AI基础支撑和服务平台。
山东大学数智化支撑研究院的成立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打造人工智能专业队伍,满足信息化发展需求;二是打造成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思想库,深入探索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山东大学对研究院的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提供了新的岗位编制,属于研究人员范畴,目前的招聘起点是博士,侧重于服务学校的教育数智化战略研究和基于数智的学校决策支持。
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信息化部门的变革为其他高校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变革不仅将重构校内管理体系,其溢出效应也将对其他高校产生影响,建议同行院校保持动态关注,适时研判其发展趋势与可借鉴价值。”西北工业大学信息化管理处副处长张文生表示。
信息化融入核心与学校发展协同共振
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办学层次和区域条件各异,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各校的信息化发展路径势必有所不同。无论信息化部门的组织结构是否迎来变化,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信息化部门的战略价值面临提升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尽管信息化工作是顶层和战略性任务这一认识正在逐渐深入人心,但在现有的话语体系中,信息化部门在学校内部依然相对边缘。要提升战略地位,需要时间,也需要信息化部门积极作为、内外兼修。对外,争取校领导层的全力支持、谋求更优的定位,积极与其他业务部门融合创新。对内,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技术储备、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
高校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将影响其建设与发展方向,信息化部门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全力争取领导层的支持。兰州大学网信办副主任陈文锋认为,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及数字化转型路上,校领导的鼎力支持始终是关键因素。多年来,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转型被视为“一把手工程”,网信部门在做好份内之事的基础上要定期向校领导汇报工作进展与成果,争取更多的资源与话语权,以更好地在数字化转型中获得学校各部门的全力配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化部门在高校中的定位对其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郑州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张子蛟认为,如果将信息化部门仅仅定位为教辅单位或将其边缘化,是不准确、不公平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挥作用。信息化部门需要解决职称评定、人员层次灵活性及部门定位等问题。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管理、后勤工作,都需要信息化部门的支持,因此定位应该是一个与其他核心业务部门平行且不可或缺的部门。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事业,需要信息化部门与业务部门通力合作。要争取全校上下的持续支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设置合理的考评体系则能够促进各单位的积极性。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杨红波认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要与科研协同发展,争取人、财、物的各项支持。要服务育人核心,争取校领导、二级学院、职能部处的持续支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赵衍表示,将部门信息化建设成果和数据供给情况纳入中层干部考核体系是很有用的抓手,能调动起各业务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另外,让信息化管理部门对全校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网络安全一票否决制等举措都能有力提升信息化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
在统筹管理的同时,信息化团队还必须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要同时升级。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管理处副处长陈斌表示,目前,有些学校设置有CIO,多数则由校级领导分管信息化建设,信息化部门的管理协调能力有所增强的同时,技术能力方面可能有所削弱。高校信息化部门要成为有技术底蕴的管理建设者,在增强管理能力的同时厚积技术能力,更好地服务师生,助力学校数字化建设。
不少高校都在通过灵活的聘用方式吸引专业人才,然而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化团队支持,再好的发展规划也难以落地实施。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姜开达认为,要让学校看到信息化工作带来的实际成效,就会更有信心和动力投入更多人力资源。要留住人才,学校不仅要提供有竞争力的政策和薪酬体系,也要为其长期发展做好规划。学校源源不断培育出的优秀学生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可以成为信息化队伍的重要补充来源。内部培养、外部招聘、合理使用人才环环相扣,每一环都至关重要。
未来已来,在拥抱变化的同时,高校的信息化部门更要抓住发展机遇,使信息化建设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愿景协同共振,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需求,助力学校迎来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撰文: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