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发布时间:2011-06-11

社会力量设奖之困

  “王大珩光学奖”的延续

  1994年,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获得何梁何利奖,并获得奖金100万港元。他拿出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以设奖,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基金,以其一部分于1996年开始用于“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的颁发。执行三届之后,2000年3月31日举行的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上,该奖的名称改为“王大珩光学奖”。

  为使“王大珩光学奖”得以持续发展,除王大珩院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基金外,主办者又从长春光机所等单位募集了52.8万元资金,总数大约80万~90万,这就是王大珩光学奖的第一笔基金。“从此以后,只有支出,没有收入。”中国光学学会秘书长倪国强告诉记者。

  此项基金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签署了《“王大珩光学奖”管理协议》,自2001年5月起该单位接受基金会委托管理“王大珩光学奖”基金,协议有效期为5年。

  到2010年这笔钱剩下了39万。倪国强告诉记者:“原来想靠利息维持,当时建立的时候,利息还挺高的,后来利息太低了,支撑不了。现在,我们是以公款形式存,公款存的利率又比私人存款低得多,又不能存在私人的头上。”

  “眼看着资金在减少,没有很好的增值办法。长春光机所于是在2006年、2007年就把这个奖移过来了,把剩余的款打过来了,现在是光学学会在管。”倪国强向记者解释。

  王大珩光学奖每两年评一次,每一次评2名中青年科技奖,获奖者每人奖金1万元,10名学生奖学金,每人奖金3000元。后来奖金数额一直没有变过。

  倪国强告诉记者:“科技奖的申报与评审质量还是相当好的,学生奖申报材料慢慢档次就不高了,看材料能看得出来。为什么呢?王大珩先生当时选定的10个学校是光学与光学工程等学科培养质量非常优秀的10个学校,这10个学校开始都报得很好,因为这是一个全国性的荣誉,又以王先生名字命名。但是后来,比如说有些学校,学校的奖有3000元的,有5000元的,还有1万元的奖,于是有些单位将更优秀的学生,去争取奖金更高的奖项。比如科学院给某学校设的奖,全校十几个院系可以申报十几个学生,学校要进行删选,到科学院还得去评审删选,这个要不好,评不上。而这个奖你是确定给10个学校的,那我肯定能拿上,所以学校一般拿第四、五、六名的学生去评王大珩光学奖。”

  于是倪国强一方面搞差额评选的改革,逼各个学校报最好的学生,一方面开始想尽办法找钱。他的想法是,要加强集资力度,不能靠利息来承担奖金,要依靠全国光学实力比较雄厚的的优势单位来集资,

  2009年中国光学学会30周年会庆,倪国强跑了中科院一批光机所以及航天、大学等单位,集了一批资助款。在办完会庆活动后,剩余的款项打进王大珩光学奖,让这些单位都成为王大珩光学奖基金的理事单位,将来还要出公告,这样估计起码增加几十万,这样钱就又增加了。现在,王大珩光学奖的奖金仍然不敢提得太高,“以后筹款怎么办?其实按现在的奖励方法,一年也就6.5万,65万,可以花十年,再加一点评审费,一年7万,十年花掉70万,花得起。以后奖金金额还要增加,奖励人数也要适当增加。国家实力在增强,科技奖的强度也要随之增加。”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